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關于推進綠色低碳轉型加強全國碳市場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以頂層設計之姿為全國綠色低碳轉型錨定方向。這份文件不僅是對“雙碳”目標的深化落實,更以系統性思維對重點行業、關鍵領域的轉型路徑作出明確指引。在此背景下,作為全國乃至全球陶瓷產業核心基地的佛山,其陶瓷企業必須率先破局、走在前列——這既是產業升級的必然選擇,更是服務國家戰略的責任擔當。
一、佛山陶瓷產業的特殊地位,決定了其轉型必須“走在前”
佛山陶瓷,是中國制造的“金色名片”。從改革開放初期的鄉鎮企業萌芽,到如今形成超千億元產值、涵蓋建筑陶瓷、衛生陶瓷、特種陶瓷的全產業鏈集群,佛山聚集了全國約40%的陶瓷產能,擁有蒙娜麗莎、東鵬、新明珠等行業龍頭,產品遠銷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然而,這一“傳統優勢產業”的高耗能特征同樣突出:陶瓷生產涉及原料制備、成型、干燥、燒成等核心環節,其中燒成工序占綜合能耗的60%以上,部分企業單位產品綜合能耗仍高于行業平均水平。據行業協會統計,當年佛山陶瓷產業年碳排放量占全市工業碳排放的15%左右,曾是典型的“碳排放大戶”。
在全國碳市場建設加速推進的當下,高排放行業的轉型已非“可選項”,而是“必答題”。以佛山總部為主的陶瓷產業的規模體量與碳排放占比,決定了其轉型成效直接影響全國陶瓷行業的減碳進程,更關乎佛山作為“制造業當家”城市的高質量發展成色。若佛山陶企不能率先突破,不僅會拖累自身參與全國碳市場的競爭力,更可能使整個產業鏈在全球綠色貿易壁壘中陷入被動。
二、《意見》的政策導向,為陶企轉型提供了“方法論”
《意見》明確提出“堅持系統觀念”“突出重點領域”“強化市場機制”三大原則,并圍繞能源結構優化、產業體系升級、技術創新驅動、市場機制完善等作出部署。這些要求與佛山陶瓷產業的轉型需求高度契合,為企業提供了清晰的行動路徑。
其一,能源結構轉型是關鍵突破口。《意見》強調“嚴格控制化石能源消費,大力發展非化石能源”,對陶瓷企業而言,這意味著必須加速擺脫對煤炭的依賴,推動能源結構向清潔化、低碳化轉型。佛山部分頭部企業已率先探索:有的引入生物質燃料替代部分煤炭,有的通過光伏屋頂、余熱發電等技術提升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這些實踐印證了一個事實:能源結構調整不僅是成本支出,更能通過降低單位能耗、提升生產效率轉化為長期競爭力。
其二,工藝技術創新是核心驅動力。《意見》提出“推動重點行業綠色低碳技術研發與推廣應用”,而陶瓷行業的“卡脖子”環節正在于工藝技術的低碳化升級。例如,傳統陶瓷燒成溫度普遍在1200℃以上,若能通過材料配方優化、窯爐結構改造實現低溫快燒(如將燒成溫度降至1000℃以下),可大幅降低能耗;再如,利用數字化技術對窯爐進行精準控溫,減少能源浪費,已成為行業技術攻關的熱點。這些技術創新不僅需要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更需要依托佛山“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的政策紅利,推動“數字+綠色”深度融合。
其三,參與碳市場是倒逼轉型的“指揮棒”。《意見》明確“健全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要求“擴大行業覆蓋范圍,豐富交易主體和品種”。佛山陶企需盡早熟悉碳市場規則,建立完善的碳排放管理體系:一方面,通過碳足跡核算摸清“排放家底”,識別減排潛力點;另一方面,積極參與碳配額交易,將減排成果轉化為市場價值。對于龍頭企業而言,這更是打造“綠色品牌”、搶占高端市場的機遇——當消費者愿意為“低碳陶瓷”支付溢價時,企業的前期投入將獲得超額回報。
三、“走在前面”不僅是責任,更是未來競爭力的預演
佛山陶瓷產業的轉型,本質上是一場“生存戰”與“升級戰”的疊加。從外部看,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已進入實施階段,全球建材行業的綠色貿易壁壘持續收緊;從內部看,國內“雙碳”目標的剛性約束與企業成本上升的壓力交織,倒逼產業必須向“高附加值、低排放”模式轉型。
在這場轉型中,“走在前面”的企業將獲得三重優勢:一是政策紅利優先獲取權——在稅收優惠、綠色信貸、技術補貼等領域,先行先試的企業更易成為政策支持的“樣本”;二是市場話語權——通過率先實現低碳生產,企業可在綠色供應鏈準入、國際認證(如LEED、BREEAM)中占據主動;三是技術標準制定權——當行業缺乏統一的低碳標準時,領跑者有機會主導標準制定,進一步鞏固產業主導地位。
編者:
中辦國辦《意見》的發布,標志著我國綠色低碳轉型進入“全面深化”階段。對佛山陶瓷企業而言,這既是挑戰,更是機遇。從“制造”到“智造”,從“高碳”到“低碳”,佛山的陶企需要以“走在前面”的自覺,將政策要求轉化為內生動力,在能源革命、技術革新、市場博弈中開辟新賽道。唯有如此,才能讓“佛山陶瓷”這張名片在全球綠色經濟的浪潮中愈發閃亮,為全國傳統產業綠色轉型貢獻“佛山方案”。
(禪城陶瓷協會黨支部 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