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國家發展改革委、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家網信辦聯合起草的《互聯網平臺價格行為規則(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規則》),以清晰的制度框架為互聯網平臺價格行為劃定紅線、明確指引,標志著平臺經濟領域價格治理進入規范化、法治化的新階段。在此背景下,聚焦佛山陶瓷(巖板)這一傳統優勢產業與數字經濟深度融合的典型領域,其行業平臺價格的規范問題亟待提上日程。
佛山作為“中國陶瓷名都”,陶瓷(巖板)產業規模占全國半壁江山,產業鏈覆蓋原料供應、生產制造、物流配送、終端銷售等全環節。近年來,隨著產業數字化轉型加速,各類線上交易平臺、B2B/B2C電商平臺及行業垂直服務平臺快速崛起,成為連接生產端與消費端的重要樞紐。然而,與產業的旺盛活力相伴相生的,是平臺價格行為的諸多亂象:部分平臺利用信息不對稱優勢,對同一規格、同一等級的巖板產品標注差異懸殊的“參考價”“活動價”,誤導消費者決策;一些平臺為爭奪市場份額,通過“先提價后打折”“虛構原價”等手段制造虛假優惠,破壞公平競爭環境;更有甚者,個別平臺與部分生產企業達成“價格默契”,通過限制線上流通價格、劃分銷售區域等方式,變相實施壟斷協議,抑制市場活力。這些問題的存在,不僅損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更擾亂了產業價格形成機制,阻礙了佛山陶瓷(巖板)產業向高端化、品牌化升級的步伐。
《規則》的出臺,為破解上述困境提供了關鍵制度工具。其核心要義在于通過“明確行為邊界—強化信息披露—嚴格責任追究”的邏輯鏈條,構建平臺價格行為的“規則之治”。一方面,《規則》要求平臺建立清晰、透明的價格公示機制,對商品或服務的定價依據、計價方式、優惠條件等進行全面披露,從源頭上遏制“價格迷霧”;另一方面,針對平臺常見的“大數據殺熟”“虛假促銷”等行為,《規則》劃定了“不得利用技術手段對消費者實施差別待遇”“促銷活動需真實可查”等禁止性條款,為市場競爭劃定“紅線”;同時,《規則》還明確了平臺對入駐經營者的價格管理責任,要求平臺建立價格監測與糾錯機制,對經營者的價格違法行為及時預警、督促整改,形成“平臺自律—行業規范—監管兜底”的協同治理格局。這些規定與佛山陶瓷(巖板)行業平臺的價格痛點高度契合,具有極強的現實針對性。
推動佛山陶瓷(巖板)行業平臺價格規范,需要多方主體協同發力。平臺企業應主動承擔主體責任,將《規則》要求內化為平臺治理的基本準則,建立標準化的價格信息發布模板,完善消費者投訴響應機制,以透明、公平的價格服務贏得市場信任;行業協會應發揮橋梁紐帶作用,加快制定陶瓷(巖板)產品的分類分級標準、質量認證體系及合理的價格區間指引,為平臺定價提供可參考的行業基準;監管部門則需強化動態監測與執法力度,通過大數據技術對平臺價格行為實施常態化監管,對違反《規則》的行為依法予以查處,形成“查處一起、震懾一片”的監管效應。唯有多方合力,方能推動平臺價格從“無序競爭”轉向“有序規范”。
佛山陶瓷(巖板)產業的競爭力,既源于千年窯火的傳承,更源于現代市場的開拓。平臺作為產業與市場連接的“數字橋梁”,其價格行為的規范程度,直接關系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全局。期待以《規則》實施為契機,佛山陶瓷(巖板)行業平臺能夠告別價格亂象,在透明、公平的市場環境中實現產業升級與價值躍升,為中國傳統制造業與數字經濟融合提供可復制的“佛山樣本”。
(美家網黨支部 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