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某協會正式發布建筑陶瓷產品分級評價規范,首次明確“AAAAA級瓷磚”作為行業最高等級標準,從吸水率、硬度、耐磨度、環保指標到設計美學等12項核心參數提出嚴苛要求。這本是行業試圖扭轉“低價內卷”、推動品質升級的重要嘗試,卻在落地半年后陷入尷尬——頭部企業試水的AAAAA級產品市場遇冷,中小廠直言“成本扛不住”,消費者則反問“憑什么多花錢買看不見的‘高等級’”?當行業一邊喊著“逃離價格戰”,一邊又被市場現實按在地上摩擦,“AAAAA級瓷磚”正淪為霧里看花的營銷概念。
內卷到骨頭里的瓷磚行業:價格是唯一的生存法則
中國瓷磚行業早已陷入“產能過剩—低價競爭—利潤壓縮—再降價”的惡性循環。據有關數據,2023年全國瓷磚產能利用率不足65%,全行業庫存超20億平方米,相當于3個北京市的年需求量。在佛山、淄博等陶瓷主產區,中小廠的出廠價已卷到“論斤賣”:800×800mm的通體大理石瓷磚,成本價約60元/片,終端售價卻普遍壓在70-80元;即便是一線品牌,主流產品在電商平臺的促銷價也較十年前僅上漲15%,遠低于同期原材料(天然氣、高嶺土)和人工成本的漲幅(超50%)。
消費者用腳投票的邏輯很簡單:“裝修一套房要花幾十萬,瓷磚占兩三萬,多花500塊買‘高等級’,不如加塊好地板。”某裝修平臺2024年消費者調研顯示,78%的業主將“單價”列為瓷磚采購的首要決策因素,僅12%關注“檢測報告”或“分級標準”;在下沉市場,甚至有消費者直接要求“和鄰居用同款,便宜就行”。當整個市場都被“9.9元包郵”“買一送一”的促銷信息淹沒時,任何試圖提升價格的舉動都像逆水行舟。
AAAAA級的“高門檻”:成本翻倍,卻換不來消費者買單
新分級標準的美好愿景,被現實的“成本賬單”擊得粉碎。以某頭部陶企試產的AAAAA級通體磚為例,為滿足“吸水率≤0.1%”的要求,需將燒制溫度從1200℃提升至1280℃,單窯能耗增加25%;為達到“莫氏硬度≥7級”,需采用進口納米釉料,原料成本占比從22%升至35%;更關鍵的是,每批次產品需通過第三方機構的17項檢測,單次檢測費用高達8000元,若遇不合格需返工,綜合成本再漲10%。最終,這款瓷磚的生產成本從原來的55元/片飆升至110元/片,若按行業慣例加價30%銷售,終端售價需達143元/片——而市場上同規格主流產品僅售75-85元。
成本壓力之下,企業陷入兩難:若堅持高價,可能面臨“有價無市”;若妥協降價,則違背分級初衷,甚至被貼上“虛假宣傳”的標簽。某二線品牌負責人坦言:“我們試產了1000箱AAAAA級磚,三個月只賣了80箱,剩下的全砸在倉庫里,F在生產線不敢停,但不敢再接訂單——賣一片虧一片。”更諷刺的是,部分企業為降低成本,悄悄降低標準:檢測時挑最好的批次送樣,量產時卻用普通原料,反而加劇了消費者對“高等級”的信任危機。
從“分級”到“分級”:行業需要的不是標簽,而是共識
瓷磚行業的困境,并非“分級”本身的錯。事實上,日本JIS標準、歐盟EN標準對建筑陶瓷的分級早有成熟體系,其關鍵是“優質優價”的市場共識已形成——日本消費者愿為“無輻射、低吸水”的高端瓷磚支付3-5倍溢價,歐洲設計師項目更將“EN 1303 Class A1”作為硬性指標。反觀國內,問題的核心在于:消費者看不到“高等級”與“普通級”的實際差異,企業無法證明“高價”的合理性,行業缺乏統一的“信任背書”。
值得注意的是,當前國家正加快推進消費品分級體系建設!蛾P于促進消費擴容提質加快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建立重點領域消費品分級標準,引導企業提升產品質量”,建筑陶瓷作為民生剛需品類,正是政策鼓勵的重點領域。在此背景下,AAAAA級瓷磚不僅是行業升級的“試金石”,更是企業搶占未來市場的“先手棋”——隨著消費升級加速,消費者對“高品質、可信賴”建材的需求必然增長,今天的“高門檻”,或許就是明天的“護城河”。
要讓AAAAA級瓷磚走出“霧里看花”,需要三方合力:企業要主動擁抱標準,爭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行業協會已開通快速申報通道,對首批通過AAAAA級認證的企業給予檢測費用優惠、品牌推廣支持,企業應抓住政策紅利期,盡快完成標準應用與產品迭代,用“看得見的認證”建立市場信任;行業協會需推動“可視化認證”——比如在產品包裝上標注“執行并符合相關標準的AAAAA/AAAA級技術指標要求”和具體數值等,讓消費者直觀感知差異;頭部企業需跳出“價格戰”思維,通過場景化營銷傳遞價值——例如聯合裝修公司推出“20年不滲污”的質保服務,用長期體驗對沖短期價格敏感;政策層面可探索“優質優價”的稅收優惠或采購傾斜(如保障房、學校等公共項目優先采購高等級產品),為高端市場提供初始增量。
回到現實,當消費者還在為“9塊9包郵”的瓷磚精打細算時,AAAAA級瓷磚的故事或許注定艱難。但換個角度看,這恰恰是企業“換道超車”的機遇——今天的消費者可能因價格猶豫,但明天的需求終將向品質傾斜。我們呼吁更多企業以“國家消費品分級指導”為指引,盡快申報應用新分級標準:如果連企業都不愿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消費者又如何能找到真正優質的AAAAA級瓷磚?行業的品質升級,等不起“慢慢來”!
它需要的不是更嚴格的檢測標準,而是讓“高等級”從實驗室走向生活場景,讓“多花錢”變成“值得花”。否則,再漂亮的“AAAAA”標簽,終究只是工廠墻上的證書,而非消費者買單的價值。
(美家網產業研究中心 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