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高度同質化的陶瓷磚市場,企業如何脫穎而出?消費者又如何在一片“花色相似、價格相近”的產品中做出明智選擇?答案或許就隱藏在那看似枯燥、實則蘊含巨大能量的“標準”二字之中。從國家標準的基線要求,到更嚴苛、更前沿的團體標準,一場以標準為核心的品質革命正在陶瓷行業悄然上演。對于陶瓷磚企業而言,主動擁抱并引領團體標準建設,不僅是貼上閃亮的“競爭標簽”,更是通往高質量發展、贏得消費者信任的必由之路。
一、 從“合規”到“競爭”:團體標準成為企業的新標簽
過去,標準對于許多企業而言,更像是一道必須跨越的“門檻”,是產品進入市場的“通行證”。國家強制性標準確保了產品的基本安全與環保底線,這是所有企業的起跑線。然而,當所有選手都站在同一起跑線上時,僅滿足于“合規”已無法構建核心優勢。團體標準(以下簡稱“團標”)的出現,徹底改變了這一局面。
團標由行業協會、學會等社會團體制定,具有快速響應市場需求、技術指標領先、應用靈活等特點。對于陶瓷磚企業,團標的意義遠不止于規范生產,它更是一張能夠主動定義、并向市場宣告的“品質身份證”。
定義高端,細分市場: 企業可以聯合行業協會,針對特定品類(如超大規格巖板、功能性瓷磚、極致環保產品等)制定高于國家標準的團標。例如,在耐磨度、防滑系數、放射性環保等級、尺寸精度等方面設定更嚴格的指標。這相當于為企業產品貼上了“超耐磨”、“極致安全”、“毫米級精度”等具象化的競爭標簽,直接在消費者心中建立起高品質、高價值的認知,從而在激烈的價格戰中開辟一片藍海。
引領創新,驅動研發: 團標并非對現有產品的簡單總結,更是對未來技術趨勢的引領。當企業牽頭或參與制定一項關于“光觸媒自潔瓷磚”或“智能調溫瓷磚”的團標時,其本身就在向行業宣告自身在該領域的研發實力和技術領先地位。這倒逼企業持續投入創新,將標準化的過程轉化為技術升級的引擎。
二、 從“價格敏感”到“價值認同”:消費者對標準的要求日益凸顯
隨著消費升級,今天的瓷磚消費者正變得越來越專業和“挑剔”。他們不再僅僅關注價格和花色,而是將目光投向產品的內在品質、健康屬性和長期價值。
信息不對稱下的“信任錨”: 普通消費者很難通過肉眼判斷瓷磚的密度、吸水率、硬度等關鍵指標。此時,一個權威的、高于國標的“團體標準”標識,就成為打消疑慮、建立信任的最直接工具。它相當于一個由行業權威機構背書的“品質承諾”,告訴消費者:“選擇帶有此標識的產品,就意味著選擇了更低的后期開裂、空鼓風險,更長的使用壽命和更健康的生活環境。”
綠色、健康成為核心訴求: 近年來,消費者對家居環境的環保與健康給予了前所未有的關注。他們對瓷磚的甲醛釋放、重金屬含量等指標極為敏感。一項聚焦于“健康家居”的陶瓷磚團體標準,如果能在綠色材料、無毒釉料、低排放工藝等方面做出明確規定,必將精準擊中目標消費群體的痛點,成為他們決策的關鍵依據。企業通過執行這樣的高標準,與消費者在“為健康生活投資”的價值層面達成共識,從而實現從“賣產品”到“賣生活方式”的升華。
三、 凝聚合力,共贏致遠:陶瓷磚企業的團標實踐路徑
團體標準的價值實現,需要企業、行業協會乃至整個產業鏈的協同努力。
龍頭企業牽頭,樹立行業標桿: 有實力、有擔當的行業龍頭企業應主動站出來,聯合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檢測機構、科研院所等,共同研制代表行業最高水平的團體標準。通過將自身積累的技術訣竅和管理經驗轉化為標準,不僅提升了自身品牌形象,也帶動了整個產業鏈的升級,營造了“良幣驅逐劣幣”的健康市場環境。
協會積極作為,搭建公共平臺: 行業協會應發揮組織協調作用,敏銳捕捉市場和技術動態,快速立項和發布團標。同時,要加強標準的推廣、認證和標識管理等工作,確保標準的權威性和公信力。讓“達標產品”成為市場上真正值得信賴的“硬通貨”。
貫穿全鏈條,實現價值最大化: 標準的生命力在于應用。企業應將團標的要求融入從原料采購、產品設計、生產制造到市場營銷、售后服務的每一個環節。在營銷中,要善于將專業的標準術語轉化為消費者能感知的利益點,如“我們的瓷磚達到XX團標,比普通瓷磚耐磨度高出30%,特別適合有小孩和寵物的家庭”,讓標準成為與消費者溝通的有效語言。
/////
標準是世界的“通用語言”,也是市場的“競爭法則”。對于中國陶瓷磚企業而言,積極參與和主導團體標準建設,已從一道“可選題”演變為一道“必答題”。這不僅是應對國內市場競爭、提升品牌內涵的戰略選擇,更是為未來可能的“標準出海”積蓄力量。當中國陶瓷磚的標準體系足夠先進、足夠權威時,它就能伴隨優質的產品和服務走向世界,成為國際貿易的“通用語言”,為中國制造贏得更大的話語權和尊重。這條以團體標準為引領的進階之路,終將帶領陶瓷磚企業穿越同質化紅海,駛向創新、品質與品牌共贏的廣闊藍海。
(美家網產業研究中心 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