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陶瓷磚行業深陷“內卷式”競爭的泥潭:產品同質化嚴重、價格戰愈演愈烈、企業利潤空間被極度壓縮,甚至出現“生產即虧損”的怪象。這種低水平重復競爭不僅消耗了行業活力,更阻礙了技術創新與產業升級。究其根源,并非市場競爭過度,而是市場出清機制缺失與預算約束軟化導致的資源錯配。陶瓷磚行業若不能從市場經濟的邏輯中尋找突圍之路,恐將陷入長期低迷的困境。
一、價格信號失靈:惡性循環的起點
陶瓷磚行業的價格戰本質是供需失衡的直觀反映。隨著房地產市場的調整與需求收縮,行業產能過剩問題凸顯。然而,價格本應作為“晴雨表”引導企業調整生產節奏,但在當前市場環境下,價格信號卻嚴重失真:部分企業依靠地方財政補貼、隱性擔保或低成本信貸維持生存,即使產品價格低于成本線仍不愿退出市場;而真正自負盈虧的民營企業則被迫以犧牲質量、削減研發為代價參與低價競爭,最終導致“劣幣驅逐良幣”。
更值得警惕的是,某些地方政府為保就業、穩稅收,通過土地優惠、稅收減免等方式干預市場,進一步扭曲了企業成本結構,使低效產能難以被淘汰。這種“保護性生存”不僅延緩了市場出清進程,更讓行業陷入“越卷越虧、越虧越卷”的惡性循環。
二、短期紓困與長期改革的平衡
面對價格下行壓力,行業短期內需借助宏觀政策支持。例如,通過減稅降費、定向信貸等措施緩解企業現金流壓力;通過發放消費券、推動綠色建材下鄉等政策刺激需求。但需明確,這些措施僅是“治標”之策,若過度依賴外部輸血,反而可能加劇預算約束軟化問題。
根本出路在于深化改革:
1.硬化預算約束,打破“大而不倒”幻覺
國有企業與部分大型陶瓷企業需徹底剝離隱性補貼,建立以盈利能力為核心的考核機制。對長期虧損、技術落后的“僵尸企業”應堅決清退,釋放市場資源。地方政府需摒棄“保護主義”思維,避免通過非市場手段維持低效產能。
2.建立全國統一市場,破除地方壁壘
清理阻礙產能退出、要素流動的行政壁壘,完善企業破產退出機制,讓價格競爭真正成為優勝劣汰的工具。同時,加強反壟斷與反不正當競爭執法,杜絕以次充好、低價傾銷等行為,維護“優質優價”的市場秩序。
3.以技術創新驅動差異化競爭
陶瓷磚行業需從“價格戰”轉向“價值戰”。例如,通過開發功能性瓷磚(如抗菌、防滑、節能等)、推動綠色低碳生產工藝、擁抱數字化定制生產等,創造新供給、引領新需求。政府可通過知識產權保護、研發稅收抵扣等政策激勵企業創新,而非直接干預競爭。
三、信心比黃金更重要
當前,行業信心不足進一步放大了價格下行壓力。企業因預期悲觀而收縮投資,家庭因收入不確定性減少消費,導致需求端持續疲軟。因此,需通過穩定資產價格(如房地產市場的良性發展)、優化營商環境等措施修復資產負債表,增強市場主體對未來的樂觀預期。
此外,陶瓷磚行業應主動擁抱產業升級趨勢。例如,通過與建筑設計、家居定制等產業鏈上下游協同,提升產品附加值;利用跨境電商開拓海外市場,減少對單一國內市場的依賴。只有通過差異化定位與全球化布局,才能跳出同質化競爭的“紅海”。
陶瓷磚行業的“內卷”是市場機制扭曲的警示,而非市場經濟本身的失敗。唯有遵循價格規律、硬化預算約束、強化創新驅動,才能讓行業從低水平競爭中突圍。當企業不再忙于“內耗”,而是專注于提升品質與效率時,陶瓷磚行業方能真正迎來高質量發展的春天。
(注:本文結合《遵循市場經濟的邏輯治理“內卷式”競爭》一文的核心觀點,針對陶瓷磚行業現狀提出分析建議。)
(美家網產業研究中心 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