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大雨滂沱,卻未能帶走家居行業的陰霾。2012也已經過了大半年,家居行業一路走來可謂歷盡風雨,安信毒地板事件的風起云涌,家具業頻演“跑路門”,佛山照明的關聯交易曝光,陶瓷和衛浴企業的倒閉潮……驀然回首,卻發現肩上早已擱上了重負,風雨并不是突襲而是早有“平靜”埋伏并一直相伴,讓人不禁堪憂,家居行業究竟路在何方。
房產限購 家居行業市場的一大包袱
限購令的出臺有人喜有人憂,可是對于家具行業短期而言是一大包袱,或多或少抑制了購房量,影響了裝修量。這對下游的陶瓷,衛浴,地板,燈飾,家具行業市場無疑是致命一擊,但也有人說房產限購的同時保障房相繼出爐,家居行業還是面臨巨大商機,然而保障房市場畢竟是“非主流”,倘若盲從舍本逐末未見得就能卸下包袱,可能會適得其反,尤其是對于原本定位高端的家居品牌,若貿然進軍保障房市場品牌定會受損。
有業內專家認為“限購令”是為了打擊投機買房,會使真正需要買房的人買得起房,自己買來的房子自己裝,一定會對品質提出更高的要求,這就對家裝公司提出了新的考驗。也許這個包袱考驗的不是企業的實力,而是整體的綜合素質。在房產限購令的催化下,無論是地板,陶瓷,衛浴,還是家具,燈飾行業都會進行一場大洗牌,小企業的生存空間將逐漸被擠掉。不管政策如何調控,家居企業練好內功,抓好管理才是硬道理。
淡季中的家居行業市場暑假中過冬
背著房產限購的包袱,家居行業雖然走得辛酸但也挺過了一段日子,“五一”促銷風刮過,卻又迎來了淡季。六,七,八三個月是傳統的家裝淡季,家居賣場多是人氣稀薄,生意冷清。氣溫不斷升高的暑假對于家居市場而言卻是寒冬。就陶瓷行業來看,建陶產品占地面積大,若其產銷失衡,資金、庫存必然承受一定壓力,不少品牌的庫存量都在幾百萬元以上,有些品牌的庫存量甚至達到了幾千萬元。除了陶瓷企業,家具企業也同樣是面臨淡季的壓力,據業內人士透露傳統淡季中家具銷量不及年底兩個月的一半,現金流本來就小,而且家具很多都是賒銷,到了下半年才能回款,年中成了最難熬的時候。
當然挑戰與機遇是并存的,不少家居賣場抱團取暖卓有成效,各種打折促銷還是大行其道依然能引起一陣熱風,電子商務成為渠道新寵,暑期檔的時間很長,不少業內專家認為家居企業可以先練好內功來應對淡季,通過在淡季里以“新”來突出重圍,既從創新產品,完善渠道,提升服務三個方面來不斷擴大品牌效應從而挺過暑期中的嚴冬。
行業相當低迷 家居行業之路崎嶇難行
上有房產限購,下有淡季嚴冬,若提起今年的行業市場形勢,大多數人都會用“低迷”來形容。近來,寶麗瑞嘉瓷磚位于中國陶瓷產業總部基地的展廳倒閉,公司員工被遣散,深圳億元級LED企業——深圳愿景光電子有限公司因資金鏈斷裂而倒閉,紅星美凱龍廣州首店預計10月撤場.....這些業內壞消息無不印證了家居行業的低迷。可見家居行業之路,崎嶇難行,引人深思的是行業低迷的背后是怎樣一塊絆腳石?
縱觀家居行業,陶瓷衛浴成為裝修中必不可少的家居建材之一,然而我國陶瓷衛浴行業近年來發展過快,出現了產業增長速度超過人們購買能力的現象,不合理生產與各地政策分不開。作為一心想做大產業的各地方政府,很多只關注GDP而忽略了家居行業的生存環境,“政績工程”的發展 卻帶來了行業市場的低迷。面對行業低迷的重負,何為出路?各地政府要發揮化解市場供需矛盾的和平使者的作用,企業要改變生產模式,技術創新,注重環境保護,依法用工,擁有自己的品牌才是可行之道。
重負時期下,家居行業之路漫漫兮,能否光明延伸,還待吾等上下而求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