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級市場”愈炒愈兇,都近乎一種概念了。業內人士重視三四級市場,不外乎以下幾種原因:
大城市品牌林立,競爭激烈,弱勢品牌轉戰城鄉市場,伺機“農村包圍城市”;
政府提倡“城鎮化”建設,城鎮居民生活的改善關乎國家民生的大問題。三四線城市地區成為政府工作的重點,政策傾斜自然東風可趁;
一二線城市房價過高,多數進城務工人員無力購買,自然選擇回鄉購房。由他們帶回的消費習慣及購買力極大地促進了三四線地區的住房剛需。
當然,除了以上幾個普遍原因之外,還存在著更多具體而復雜的特殊因素。當許多企業都把三四級市場作為市場布局的中心之一時,現實中的三四級市場又是怎樣?我們又是否可以用衡量城市居民生活的方式預估城鄉地區的住房(裝修)剛需呢?趁著過年放假,筆者走訪調查了家鄉正在興起的建材市場,并征詢了當地經銷商、包工隊以及有建房需求的多方人士。
首先,最引人注意的是作為購房剛需主力的八零后人群,多數都是在外務工人員。其收入多半不足以在工作城市安家落戶,按照當地風俗,又到了成家立業的年齡。相當一部分人會在父母的幫助下,選擇在家里建房或者購房。與父輩不同的是,他們的生活里已經普遍接受了諸如馬桶、座便器等衛生潔具產品,經濟基礎更優裕甚至會選購淋浴房。這群返鄉八零后的加入,極大地充沛了三四級零售市場,也使得諸如“法恩莎”、“九牧”在縣鄉一級地區布局網點有了市場依據。
此外,城鄉地區逐漸扭轉舊有的以務農為本分的觀念,更多人意識到工業、服務業乃至配套產業發展的重要性。隨著居民消費水平的提高,諸如義務小市場、溫州商業街等也漸漸出現在鎮上。政策的友好,使得商業地產漸漸興起。
另一方面,政府的規劃導致一部分人從原來的院落搬遷至“惠民小區”等商品房內,這些房產多具有交通便利等優勢,從長遠角度看,亦終將成為城鎮擴建的受益者。因此有購買能力的人群亦會把這部分地區看成投資對象,一些臨街鋪面的房價也因此甚至超過了2000元/㎡。
城鄉地區與大城市另一個比較顯著的區別,就是住房建設多被幾個比較大的包工頭所攬下。包工頭在選材方面的觀點,在當地具有非常高的權威性,許多建材產品的經營者因此與包工頭都保持者非常密切的關系。
就整體而言,城鄉地區的建材市場發展仍舊是比較粗放的,許多地方剛具雛形,陶瓷、潔具店面也很少有超過一百平米的。由于消費習慣及購買力的區別,城鄉市場的消費者對產品價位的敏感甚至會高于品牌及產品性能,在選購產品方面,價位上的纖毫之爭甚至會決定客流走向。而品牌的宣傳方面,街道廣告投放的作用顯然遜于渠道建設。三四級市場在這些方面的獨特性,要求必須有與大城市截然不同的產品定位與品牌宣傳。
無論如何,三四級市場的開拓,對于整個行業來講都可謂是初步階段。這既表現在沒有任何品牌能在終端市場上取得優勢明顯的影響力,也意味著關于三四級市場的開拓目前仍舊少有可資借鑒的經典案例。決策者之布局三四級市場,無論是因受困與大城市價格戰的價格戰泥潭而不得不轉投他路,還是產品定位偏低立志走性價比路線,都不應把新局面想象的過于樂觀。2012的“寒冬”逐漸褪去,畢竟2013年的回暖將以怎樣的方式發生仍需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