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士高夫陶瓷董事會主席陳彥斌。
信息時報記者 鐘紅梅
佛山陶瓷作為一張亮麗的城市名片,在全國的陶瓷行業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佛山雅士高夫陶瓷更是成為全國唯一列入新華社、中新社“全國兩會行業創新典范企業”的陶瓷企業。在目前產業轉型升級成為企業謀出路之際,信息時報記者專訪雅士高夫陶瓷董事長陳彥斌,談雅士高夫陶瓷的創新之路上有何借鑒之道?未來陶企的創新之路如何走?
談成效:突破唱“同一首歌”行規
信息時報:雅士高夫陶瓷作為全國陶瓷行業中唯一入選“全國兩會行業創新典范企業”,在創新方面取得的成效有哪些?
陳彥斌:陶瓷作為一種裝飾材料,目前大部分廠家都停留在滿足其使用功能,例如仿古磚、仿木磚,都是唱著“仿”的“同一首歌”。我們靠首創現代磚起家,對企業的產品結構進行提升,先后引進法國、韓國合作伙伴,使自身現代磚產品躍升為現代磚第一品牌。
近幾年,行業的快速發展也促進了現代磚的擴大和發展,漸而被廣大消費者接受和熱捧。瓷磚產品作為企業創新技術的直接體現,想要賣個好價錢,除了產品的性能、價格滿足剛性需求外,就是通過設計、產品質量的提升,賦予瓷磚這種單一的裝飾材料更豐富的內涵,包含現代、古典、時尚氣息的。舉個例子,如果說別人生產的是白紙,那雅士高夫生產的就是字畫。從2004年開始,雅士高夫開始申請專利保護,包括剛拿到的國家外觀設計專利證書,目前雅士高夫已取得了過百項專利。在“十二五”規劃中,雅士高夫陶瓷致力打造成為高端的國際建陶創新型企業,并在全球建立5000家法蘭西現代藝術流行館。
談困境:創新成果保護不力
信息時報:專利保護作為陶企無法回避的問題,雅士高夫如何保護自身的創新成果?在創新過程中遇到哪些困難?
陳彥斌:申請專利保護是保護企業創新成果最直觀的做法,但陶瓷行業剽竊成風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由于專利申請時間長,在申請期內就被有心人“鉆了空子”。如2004年上半年首推的 “鈦金磚”,作為陶企首推的現代化產品,在申請專利的半年時間內,創新成果居然被全國200多家陶企相繼模仿。半年后獲得專利,雖然通過打官司獲得了自己的權益,但維權時間長、市場環境對知識產權進行維權的氣氛不濃,企業在保護創新成果方面得不到任何保護,這才是最困難的。建議政府部門加大對創新企業的支持和獎勵力度,對剽竊他人創新成果的企業進行重罰,營造一個全民保護知識產權的氛圍。
談轉型:市場需“創有所用”
信息時報:陶瓷已經成為佛山的一張重要城市名片,佛山陶瓷產業未來需要轉型升級,應如何在創新方面下功夫?
陳彥斌:2012年政府關于陶瓷工業污染排放新標準的實施,水污染、空氣污染各項指標亦如利劍般懸在各陶瓷企業的頭頂,加劇了陶瓷行業洗牌的速度。從企業來說,首先要對產品結構進行提升,重視研發創新技術和產品。至于政府層面,建議職能部門牽頭,可從醫院、銀行等民生服務升級入手,營造一個強烈的社會創新環境,不要讓創新缺乏市場環境氛圍,要從環境上給市民一種創新的意識,市場不僅要“創”,更要“用”,若創無所用,只會打消企業和市民的積極性。
陶瓷業在傳統上一直被視為高污染、高能耗的“雙高”產業,通過轉型升級,雅士高夫目前只有總部留在佛山,工廠則分散在湖南、廣東肇慶等地。佛山陶瓷要在創新之路上越走越遠,必須實現“佛山制造”到“佛山創造”的蝶變,只有通過產業轉型升級,這輛戰車才能在不斷變化的世界經濟形勢下繼續高速前行。
除了充當“主力軍”的高新技術產品,還要追求轉型升級的“戰略成功”。如企業應該形成集群化的體系競爭,形成大的創新格局,共同協作創造國際化品牌。如摒棄目前佛山陶博會參展層次低、國外宣傳不夠的惡習,可以集群打造類似意大利博洛尼亞的“世界陶瓷第一展”,企業家齊力打造佛山“陶瓷第一展”,形成“不創新就沒面子,一旦仿冒即被現場趕離”的良好創新氛圍,展會上展出本土企業的創新品牌,吸引全球的高端化賣家前來采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