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14晉城環保行”記者團在陽城縣建筑陶瓷工業園區發現,該園區需在年底完成“煤改氣”的16家企業,僅紅太陽建材陶瓷公司的一條生產線接入了煤層氣,其余15家企業依然在使用原煤生產。
26條生產線僅一條改造
該園區位于縣城東4公里處的獲澤河畔。2003年建園以來,共有來自浙江、福建、廣東等省份及本地陶瓷企業16家入駐,目前有生產線26條,直接安置就業8000余人。但因園內企業使用原煤生產,粉塵污染嚴重,晉城曾制定《大氣污染防治重點目標任務項目》,其中明確園區為“煤改氣”范圍,涉及園區所有16家企業的26條生產線,并規定必須在今年年底前完成。
當晉城環保行記者團抵達園區后發現,時至今日,園區內除紅太陽建材陶瓷公司的一條生產線接入煤層氣外,其他25條生產線的燃料依然為原煤。
“煤改氣”最大難點是氣源
是何原因導致“煤改氣”難以進行?在場幾乎沒人能說清楚,得到的答復是:“煤改氣好,煤改氣難,最大難點在氣源。”
8月13日晚,記者團收到了由陽城縣環保局轉交的《關于陽城縣陶瓷工業園區煤改氣工作任務的情況說明》!墩f明》指出,晉城市政府下達“煤改氣”任務后,陽城縣政府曾兩次協調供氣單位解決供氣問題,雖有成效,但仍存在不少問題導致氣源不足。
原來,陽城縣建筑陶瓷工業園區開始是想使用晉城市中江燃氣公司提供的天然氣源,后因跨沁河施工,加之氣源分配量不足,以及中石油內部的因素,該管道暫停建設。隨后園區又與山西國新能源煤層氣有限公司達成供煤層氣意向,后因氣源不足,未完成供氣管線鋪設。之后,園區又與山西煤層氣能源公司合作,目前管道已鋪設到園區。由于氣源量不足,現只能供應紅太陽建筑陶瓷有限公司的一條生產線,日供應量13萬立方米,且時停時供,極不穩定。“如果26條生產線全部使用煤層氣,每天的供應量需要四五百萬立方米。”陽城縣陶瓷工業園區管委會一位負責人說。事實上,除了氣源問題,使用煤層氣導致生產成本壓力大,也是阻礙“煤改氣”的重要因素。據測算,只有煤價在800元/噸以上,企業用氣才“劃算”。如今,煤價下跌也對“煤改氣”的積極性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距“煤改氣”期限僅剩4個多月,陽城縣政府表示,將向晉城市政府報告實際情況,并繼續與氣源單位協商,力爭年內解決部分企業的供氣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