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填埋和焚燒發電,生活垃圾還有更好的處置方式嗎?作為最早的試點之一,柯橋區王壇鎮今年分別在新建和丹家兩村上馬了農村生活垃圾太陽能輔助快速降解及資源化利用示范工程,利用陽光的熱能快速催肥,使生活垃圾變成可農用的有機肥料,從而實現生活垃圾的減量化、無害化和資源化。據悉,作為這項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子項目的可持續發展試驗區,我市是全國首個開展試點的地區。
記者在王壇鎮新建村一處半山腰看到,這個投資約35萬元、剛于上月中旬建成投用的農村生活垃圾太陽能處理工程占地約150平方米,主體是一排玻璃板鋪設的坡頂發酵倉,發酵倉由4格密閉式建筑體組成。目前,其中一格已經積存了菜葉、果皮等生活垃圾。“每格容積為12.5立方米,按每次集中降解需時一個半月計算,每格一年可以降解8次。4格一年發酵降解生活垃圾的量就是400噸,也就是平均每天可降解處理1噸左右生活垃圾。以此推算,每天可消納3000人左右的生活垃圾。”項目技術支持單位之一、浙江省農科院專家符建榮說,發酵倉其實就是一個玻璃溫室,其原理就是在添加的高效微生物菌劑作用下,利用陽光的熱量來促進生活垃圾發酵。
“為解決低溫陰雨天氣或冬季時陽光不足的問題,倉室內特別設計了加熱輔助系統,通過電熱氣泵加溫供氧,以確保發酵的持續穩定進行。另外還安裝有一個垃圾滲漏液回用系統。其作用就是在進一步加速堆體發酵的同時,提高肥料的營養含量,并實現污染物的零排放。”符建榮介紹。
“這項技術沒有任何污染,產生的有機肥料還可就近利用,做到有機垃圾、農作物秸稈及養殖廢物等生物質廢物的就地循環利用,具有干凈、安全、低成本運行的特點。”浙江大學環資學院教授、博導楊肖娥解釋。
據了解,王壇鎮丹家村的試點項目基本完工,即將投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