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龍果火了 火得有點“烏龍”

      / by 南方日報 瀏覽次數:

       

        在過去的一周內,媒體報道的三水火龍果風波事件,經歷了一場過山車式的輿論風波,也引發官方和坊間的諸多熱議。

          從7月1日開始,包括《廣東三水10萬斤火龍果上市遇冷,果農無奈倒池塘》在內的多則報道和微信文章,被廣泛傳播,并引來部分媒體和機構發起的公益義購活動;隨后一篇名為《火龍果滯銷了嗎?你這樣是幫他還是在害他?》的媒體評論文章,認為“10萬斤火龍果被倒進池塘”為誤讀,并指出媒體報道,給佛山、三水當地以及相關火龍果種植戶帶來的“誤傷”,一時輿論轉向。

          三水火龍果真的滯銷了嗎?是局部滯銷還是整體滯銷?帶著對這一核心事實的疑問,南方日報記者進行實地調查并多方采訪得知,所謂“滯銷”事件當事方僅為三水永恒豐火龍果基地,該果場300余畝,因此批產品品相和個頭等相對不佳,所以遇到一定銷售壓力,但三水火龍果并無整體性和大規模滯銷,上述果場倒進池塘的也是正常范圍的劣質品。相關經銷商也指出,此批火龍果正值豐收季,市場供大于求,因此在收購時,必然會優先考慮品質更佳的產品,火龍果基地和相關種植戶應通過持續改進品種、提升種植技術、優化成本管理等方式,提升競爭力。

            并無大規模滯銷倒進池塘為劣質品

          處于事件輿論中心的永恒豐火龍果基地,位于三水區大塘鎮,占地300余畝,是三水最大的一家火龍果種植基地。葉伯是基地現場生產的主要管理者。

          7月1日,記者在永恒豐火龍果基地見到葉伯時,他和幾位同事正忙于安排挑揀分類積壓的火龍果。與此同時,新摘的火龍果還在陸續運送過來。

          葉伯指著堆積在一邊的火龍果介紹,“今年的火龍果不好賣,這些都是要處理掉的,沒法上市了。”

          至于網上視頻流傳的將火龍果倒進池塘一事,該基地股東之一李先生向媒體記者則表示,該基地首批10萬斤火龍果均以1.5-2元/斤的價格賣完(據記者了解,這在市面上是相對較低的價格),并無“10萬斤火龍果無奈倒進池塘”一說,只是每年都會有部分劣質果要處理,也并非網上流傳的“每天幾千斤倒池塘”。

          記者從與永恒豐果場相鄰的錦華果場也了解到,錦華果場于2013年就引進了新品種,且全面改造了農場設施,水肥一體化,在肥料、人工等方面節約了大量成本,6月22日采摘的一批火龍,已于6月28日銷售完畢。

          一位與永恒豐果場有生意來往的經銷商表示,該果場此次有部分滯銷產品,主要是品種較老,整體品相不佳,果實個頭較小,“市場上今年貨源多了,對這樣的產品我們自然興趣不大。”另有三水當地相關業內人士表示,從此批火龍果的業內整體情況來看,并無大規模滯銷事件。

          正值豐收季貨源多、收購價格偏低

          正如上述業內人士所言,今年是火龍果的豐年。

          佛山市農業局的調查數據也顯示,今年天氣適宜,火龍果增產豐收。今年上半年佛山降水充沛,天氣條件適宜火龍果的生長,長勢比較好,產量比往年大幅提高。即使經歷了一個月左右的連續降雨,火龍果的收成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永恒豐近300畝正處于豐收期的紅肉火龍果樹仍產出頗豐,產量預計為去年的一倍多。

          永恒豐果場的火龍果往年主要銷售給廣州市江南果蔬批發市場。該批發市場一名經銷商向記者透露,今年總體市場供大于求是火龍果售價低、銷售困難的主因。“一些果商每天收購量都在10萬斤以上。”該經銷商稱,今年火龍果的貨源很多,收購價格也比往年低。

          廣州農之島公司也是三水地區火龍果的主要收購方之一。公司負責人楊先生認為滯銷并非普遍現象。“近幾年湛江、清遠、肇慶、茂名等地的火龍果產量一直在增加,目前火龍果的種植面積是前幾年的4-5倍,并且每年都在快速增長”,他表示,產量爆發后收購價格必然壓低,飽和市場下成本不占優勢,產品本身又不出彩甚至相對較弱的,容易出現局部性的滯銷。

          產業或被誤傷局部現象或影響整體品牌

          此次火龍果風波被媒體報道后,尤其是媒體之間形成意見相左的報道后,確實在官方、坊間和業內都引起了諸多議論甚至爭論。

          記者了解到,7月3日有網絡媒體發起“拯救火龍果公益微行動”,呼吁市民訂購火龍果為種植戶減壓,迅速引起部分市民和企業支持;7月4日,某專注于三農領域的媒體在旗下一認證微信公眾號上刊出“火龍果滯銷了嗎?你這樣是幫他還是在害他?”的評論文章后,短短1天多時間,就引起超過2萬人次閱讀,另有多個民間微信和媒體微信跟進此事的文章,也引起上千甚至數千的閱讀量。

          三水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直言,經媒體報道后,市民對此次火龍果事件的關注和訂購支持,可能更多出于對果農的同情,但其實上規模的火龍果種植,多是有投資方的企業行為,因此,部分媒體報道和網絡流傳的“火龍果大量滯銷”事件,實際上可能造成對三水乃至佛山火龍果產業的整體品牌性傷害,這對主要面向經銷商發售而非直接面向市民銷售的火龍果種植企業而言,反而容易帶來負面影響。

          7月5日,三水區農林漁業局也專門發布官方通報,重點指出此次火龍果滯銷屬極個別事件;同時,各級農林主管部門已組織各方資源,幫助打開火龍果的銷售渠道;此外,對社會各界的關心和支持表示感謝,并表示將一如既往地履行好服務“三農”的職責。

          問:有沒有滯銷?

          答:“滯銷”事件當事方僅為三水永恒豐火龍果基地。三水并無整體和大規模滯銷。

          問:有無“10萬斤火龍果無奈倒進池塘”?

          答:并無此說,該基地首批10萬斤火龍果均以1.5-2元/斤的價格賣完。只是每年都會有部分劣質果要處理,也并非網上流傳的“每天幾千斤倒池塘”。

          問:為何有局部性滯銷?

          答:今年火龍果的貨源很多,收購價格也比往年低。產品本身又不出彩甚至相對較弱的,容易出現局部性的滯銷。

          問:政府如何應對?

          答:三水區農林漁業局發布官方通報,重點指出此次火龍果滯銷屬極個別事件;同時,各級農林主管部門已組織各方資源,幫助打開火龍果的銷售渠道。

          ■觀察眼

          火龍果產業

          如何繼續創造市場

          此次三水火龍果“風波”,給農業生產及運營模式也帶來了相應啟示。

          雖然經證實,三水此次并未遭遇整體性和大規模的火龍果滯銷,但個別果場的部分滯銷現象,依然值得我們深思。畢竟,除了豐收季形成的市場供大于求的整體局面外,產品品質不夠理想仍是導致上述現象的一大重要因素。這也是通過改造農場設施、優化生產模式、提升品種質量、打開銷售渠道的果場,并未在此次市場飽和的大潮中受明顯沖擊的原因。

          同時,從火龍果的市場前景看,中國每年的火龍果消費在600萬噸左右,其中絕大多數從國外進口,但國產火龍果以紅肉為主,品種更優,種植面積和產量并不夠高,這其中是有巨大的市場缺口值得國內企業和種植戶去突破;而且,從目前情況看,近年來國內火龍果種植面積正在快速增長,產量也增幅較大,更是相關企業和農戶的重要利潤來源,從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發展的角度說,今后通過專業合作社組織農戶進行規模化生產及運營等模式,也有望成為農村穩定和發展的一個重要路徑。

          這意味著,火龍果產業是一個值得重視并有現實價值的農業產業,這里不僅擁有市場,還有望繼續創造市場。這也是為何,在輿論發酵至一個階段頂峰的昨日,有深圳的農業企業會給記者發來信息,希望能找到機會與三水相關部門和農業企業進行交流,以此推介其畝產可達6000斤、常溫下保質期可達10天、管理成本控制在每畝5000元以內的優良火龍果品種。

          那么,作為具體的種植戶和種植企業,更應深思此次火龍果“風波”的啟示,重點從品質關卡,提升自己產品的競爭力;作為農業主管部門,則應發揮好服務“三農”的職能,一方面通過引導形成組織化和規模化的生產運營模式,幫助提升火龍果產業的抗風險能力,另一方面則應整合各方資源,盡力幫助該行業破解信息不對稱,從品種、管理模式、銷售渠道等多方面,助力產業深化提升。

          ■三水火龍果事件經過

          6月30日

          央視財經頻道首先報道佛山火龍果事件,稱“超10萬斤火龍果滯銷”,并有現場火龍果倒進池塘處理視頻。隨后報道開始網上傳播,不斷發酵。

          7月2日下午

          佛山市農業局到現場調研。

          7月3日上午

          南方日報、南方都市報等發布新聞,稱7月2日下午佛山市農業局現場調研發現,三水火龍果滯銷為個別現象,佛山整體火龍果市場銷售穩定,并未大面積滯銷。

          7月3日上午

          新華網廣東頻道發表《數萬斤火龍果為何倒入池塘?——廣東佛山火龍果種植場產品滯銷現象調查》,稱滯銷屬實但為個別現象。三水另外2家大規模種植火龍果的果園基地銷售情況較好。

          7月3日下午

          網易佛山頻道在此前轉載央視報道后,進一步組織拯救火龍果公益微行動,號召市民、企業購買滯銷果場火龍果。

          7月3日

          中新網發表《廣東佛山官方火龍果滯銷倒入池塘是個別行為》,稱根據佛山市農業局回應,因市場供求關系,今年佛山當地火龍果的銷售價格確比往年偏低,個別種植基地也有將火龍果倒入池塘,但未出現大面積滯銷的現象。

          7月4日

          佛山有媒體發表《外地客人、三水企業齊赴三水采購火龍果 滯銷火龍果 逐步打開銷路》,稱當事果場經新聞報道后來自市民和企業的訂單有較大增長,銷售情況好轉。

          7月4日

          南方農村報微信平臺“農財網農化寶典”發布《假的!廣東火龍果未滯銷,倒魚塘是殘次果甭大驚小怪》,稱火龍果倒入池塘為處理殘次果,并非因為滯銷。

          7月5日

          佛山市、三水區農業部門在各自官方微信同步發布《關于三水區大塘鎮火龍果滯銷事件的情況通報》,稱本次火龍果滯銷事件屬極個別事件,通過微信、微博、電商平臺、產業商會進行推廣,大塘仍然在售的兩個種植場已銷售超過18萬斤,目前銷售情況良好。

      美家網的微信公眾號二維碼
      推薦本文:
      今日熱點
      更多>>
      精彩專題 / Wonderful topic
      更多>>
      中國(佛山)陶瓷工業年會暨陶瓷行業榮耀榜
      第八屆中國(佛山)陶瓷工業發展年會視頻
      廣東陶瓷工業執照大獎
      • 第七屆中國(佛山)陶瓷發展年會暨陶瓷總評榜投票專題

        第七屆中國(佛山)陶瓷發展年會暨陶瓷總評榜投票專題

      • 專題:第六屆中國(佛山)陶瓷發展年會暨陶瓷十強企業授牌儀式

        專題:第六屆中國(佛山)陶瓷發展年會暨陶瓷十強企業授牌儀式

      • 專題:2017第二屆佛山陶瓷十強企業特別專題

        專題:2017第二屆佛山陶瓷十強企業特別專題

      • 專題:中國陶瓷趨勢論壇暨中國陶瓷十強企業總評榜

        專題:中國陶瓷趨勢論壇暨中國陶瓷十強企業總評榜

      行業焦點 / Industry focus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