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11日,天貓以912億的巨額銷售業績震驚了無數線上線下的小伙伴,那些說雙十一面臨七年之癢的人士更是被啪啪打臉。此次天貓雙十一能取得巨大的突破,家居行業做出了重大貢獻,然而,現有的家居電商中卻難以找到一個具有代表性、創新性的企業代表。回顧往年,“數據造假”“退貨率高”“虛假發貨”等新聞始終是雙十一揮之不去的陰影,家居企業們需要靜下心來想想,這種用力過度的促銷究竟給自己帶來了什么,衛浴企業也當認真思考。

用力過度的雙11促銷 究竟給衛浴企業帶來了什么(圖片來自網絡)
線下實體店“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現在做電商的大部分家居企業在之前已經擁有固定、龐大的線下渠道網絡,而他們無法避免線下實體店與電商渠道的沖突,并且至今為止未有企業能提出一套解決利益分配問題,并且同時調動起線下經銷商參與到電商中的積極性的解決方案。更讓企業煩惱的是,線下實體店對于企業而言是“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作用,由于他們擔憂電商會搶奪消費者,還會對企業提出不利于電商發展的要求。作為家居行業的一份子,衛浴企業也正面臨著同樣的難題。
摸著石頭過河忘了解決“后顧之憂”
傳統的衛浴等家居渠道均是以招商形式的實體店為主,他們在線下擁有大量經銷商門店,兩年前的家居企業更像是負責供貨的工廠,并非直接面對消費者。正因為傳統家居企業在電商渠道沒有明確的模式,每一個企業都是摸著石頭過河,看一步走一步,很多企業只顧著上線——京東、亞馬遜、天貓……卻忘了針對“后顧之憂”作好準備。“雙十一”刺激了、鼓勵了眾多家居品牌,同時也揭露并且凸顯了傳統家居企業在電商中的瓶頸。
一是送貨周期未能符合網絡群體的需求。到實體店購置家居的消費者在心理上已經有了等待產品上門的準備,但網購消費者選擇網購有便捷、快速的原因,他們并沒有預料到送貨周期可能長達一個月。從“雙十一”過后的退款率及原因可以看出,這些消費者正是對送貨周期太長,而他們沒被告知或者沒注意到感到不滿而選擇退款。部分品牌虛假發貨,讓人質疑這些購買記錄是否都是企業“刷”出來的,以制造出虛假的品牌盛況。
二是利潤問題。不少商家表示,即使“雙十一”單天銷售火爆,數字驚人,然而利潤卻很低。在銷售過程中,例如天貓活動宣傳的成本或提成高已經有公開的數據,除此外,為了迎合天貓對活動價格的要求,產品的定價比日常低,配合送贈等活動,成本的提高與價格的降低“雙管齊下”,利潤空間非常狹小。有商家哭訴,一個活動從前期到最后收款的整個流程下來,只賺幾百塊,連客服的工資都不夠付,大家卻付出了大量精力,得不償失。
三是老問題——物流,貨損、時間過長容易引致消費者不滿,造成“雙十一”后商家獲得了大量差評,動態評分驟減的情況。商家獲得了大量的銷售數據的同時也獲得大量差評,由于電商本身就無法滿足消費者在購買家居時的“眼見為實”、觸感等體驗需求,消費者只能從購買評價中獲知產品的信息,這些差評與不利評價對后面的日常銷售影響很大。這正如所有行業或國家的高速發展后總有以破壞換發展的、難以彌補的問題。
更讓業內人士擔憂的是,這種用力過度的促銷,不僅對企業來說是弊大于利,它甚至消耗了剛性需求。在中國,家居產品還是長期消耗品,大部分消費者出于剛性需求而購置家居。目前國內的購房政策越來越嚴苛,房價一直上漲,真正需要新房的人未必能買房,買房的人未必是需要新房的人。
以低利潤消耗剛需得不償失
本身需要購置家居的消費群體就那么多,而政策、房價的影響下消費群體變小了,雖然有剛需,但剛需不增反減。在此情況下,衛家居企業為了在電商占一席地,不惜以低利潤甚至低利潤的方式消耗掉本來就不多的剛需,可謂得不償失。
芝華仕董事長黃敏利言“電商做不做呢?不做吧,不行。做吧,也不太行。”據悉,芝華仕沙發電商一年里都不掙錢。左右沙發品牌總監譚國清談起這點時也表示,左右沙發電商2013年才算開始賺錢,“但電商是潮流,家具企業是不得不做的。左右在天貓、京東都有做一年多了,開始有點盈利了,已經很開心了。其實宣傳效果大于盈利效果。其實現在做得很好的工廠,其實利潤不高,真正掙錢的很少。”
衛浴電商也應該走出“價格戰”——越賣越虧的怪圈。與其用實物來賺取微薄的利潤,不如提供更多的無形價值,把潛在消費者轉化為現實消費者。例如,搭配建議、裝修建議、維修建議等,這些無形的服務可以滿足網購群體的便捷、快速、簡單的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