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京東集團CEO劉強東出席“2015中國企業領袖年會”并發表演講。他直言,“中國再不把保護知識產權放到首位的話,經濟永遠不可能好起來的”。在他看來,知識產權保護不力已經讓中國品牌陷入了惡性循環。
劉強東把中國服裝鞋帽品牌日子難過的原因歸結于此。“大量的假貨給品牌商帶來了價格的壓力,品牌商為了追求銷量,迎合消費者,應對競爭,不斷的降低品質,價格一再的便宜,但最后失去了消費者的信任、喪失了品牌的溢價。”而品牌沒有溢價,企業利潤降低,又迫使中國企業家壓低工人的工資,使員工沒有錢去消費。
而IT和家電行業由于得到充分保護,日子就好過很多,“以美的、海爾為代表的家電品牌全線進軍,不僅有能力和日本企業競爭,也可以和全球任何企業競爭,只要知識產權得到了保護,中國的品牌是可以生存的”。
與此類似的還有電影行業,中國電影市場出現的井噴式增長,”根基是最近幾年政府加大了網絡盜版侵權的打擊力度“。由此,中國電影市場起來了,電影人的市場也起來了,中國自己拍攝的電影也起來了。
最后,他呼吁,“希望政府加大知識產權保護的力度,不僅僅是保護國外的知識產權,也是保護中國的知識產權和中國的品牌。”

劉強東的此番演講被眾多媒體報道,稱其“含沙射影批阿里:不保護知識產權,中國經濟不可能好”。他與阿里的爭斗我們不提,只是由此也可反思下LED產業。
LED行業也是如此。沒有知識產權,所有的產品都一模一樣,客戶無法從中挑選出更合適的產品,只能依價格定奪,價格低的自然銷量好。如此以來,大家都因出售價低而降低生產成本,成本一降低,產品質量不能保證,導致近幾年LED產品在國內乃至出口方面被召回的案例屢屢發生。
除此之外,近幾年LED行業的專利糾紛也越來越多。美國波士頓大學以US5,686,738(簡稱738號)“高絕緣單晶氮化鎵薄膜”專利控告晶電侵權。經過三年訴訟,美國麻州地院陪審團于11月19日認為侵權成立。控告晶電侵權案,美初步裁定賠款3億元新臺幣。無獨有偶,日前宏齊與Cree LED專利戰也有了后續,Cree一項大陸專利被判定無效。而日亞化、億光LED專利糾紛前段時間也是雙方互相積極法律戰,韓國首爾半導體和美國廠商也有LED專利權的攻防。
這些LED專利,除了讓少數專利蟑螂公司、大學受益外,對國際大廠而言,建構強大的LED專利網,對自己的產品銷售和策略合作,都有正面助益。而亞洲LED供應鏈,近年因為LED專利而產生的法律攻防相當多,LED廠商在專利方面的布局,對未來的營收與存亡有決定性的影響。
相較于辛苦生產、研發產品的金錢,掌握關鍵性專利,可產生持續性收益的作法,顯得是更為有效,但后進者手上掌握的專利比較多是衍生型,因為基礎型的專利并不容易很快能掌握,除非本身就有很強大的研發實力,并多注重這方面的技術與專利申請,我們可以看到國際大廠還是以合縱連橫,交叉授權來保護自己與對方的產品為主,減少不必要的LED專利法律訴訟。
和日本大廠日亞化有多年法律訴訟經驗的臺廠億光,算是LED臺廠中擁有相關專利布局最多的廠商,一樣得經歷辛苦的法律戰。即便是擁有相當多LED專利的日亞化,也曾經為了和韓國廠商首爾半導體競爭,花費高額的律師費用來打官司。
面對國際專利訴訟,臺廠申請專利還是要以有效的專利為主,避免涵蓋范圍過大,也要針對專業點出擊。亞洲市場除了臺灣地區,大陸廠商也面臨LED專利訴訟的隱憂,而韓國和日本廠商已經在LED專利法律戰中,有相當豐富的經驗,面對未來更蓬勃發展的LED各領域,得借重各方面的經驗來解決難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