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中國,智能馬桶市場消費的快速飆升,無疑是因為消費者追求高品質家居生活的理念發生了轉變。而智能馬桶產品理念的不斷刷新,即熱式核心技術趨勢的最終形成,人性化設計水平的大幅提升。多元營銷渠道的暫時并存,服務承諾與質量措施的硬碰硬,可謂風起云涌,好戲連臺,精彩迭出。這一切,無不體現出市場良性競爭的加劇,同時也預示和影響著未來中國智能家居的健康發展走勢。本文將對時下信心滿滿而又迷霧重重的智能馬桶市場做出簡要梳理,旨在撥云現月,破迷除障,為智能家居業內人士及消費者提供有益的參考。
市場現狀:從1%的普及率起跳
眾所周知,智能馬桶在中國的普及率還非常低,這就折射出市場空間的無比廣闊。2016年4月18日,中國家用電器協會智能衛浴電器專業委員會發布的《2016年中國智能坐便器行業發展報告》稱,目前中國的智能馬桶保有量約為300至400萬臺,普及率僅為1%。來自主流衛浴企業的資料顯示,智能馬桶在工程方面的應用也很低,僅應用于五星級酒店等少數場所,普通公共場所幾乎看不到智能馬桶的影子。
國家計生委兩年前發布的《中國家庭發展報告》就已經顯示,平均規模為3.02人的中國家庭數量已達到4.3億戶。市場分析人士由此做出假設:如果對比日本2009年72%的智能馬桶家庭普及率,并假設未來中國家庭的智能馬桶普及率僅達到20%,而且平均每個智能馬桶的價格僅為2000元,那么,中國潛在的智能馬桶市場規模就將達到兩千億元左右。事實上這還只是保守的估計,如果把這一數字再翻一番,也不為過。
如此巨大的潛在市場究竟離我們有多遠?前面已經提到,中國智能馬桶消費的快速增長并非緩慢形成的,而是基于“馬桶蓋事件”發酵所引發的受眾消費觀念的爆破,因此我們看到,智能馬桶從1%的普及率開始往上增長已不是表現為漸進狀態,而是起跳狀態。對于想打破現有市場格局的衛浴企業來說,智能馬桶是彎道超車的絕好機會,所以智能馬桶的市場現狀必然如成長發育期的少年,一年一個模樣。
品牌格局:專業引領下的集體狂歡
值得一提的是,國家質檢總局在多次抽查或比較中發現,國內品牌的智能馬桶并不比國外品牌的差,甚至在某些產品性能方面比國外的更好,或更適用于中國家庭的消費習慣。比如以國內品牌恒潔為代表的即熱式智能馬桶技術,就已經走在了前列。
處于市場起跳狀態的智能馬桶品牌格局,顯然不可能僅有專業衛浴企業稱霸,還活躍著多個領域的闖入者。因此可以說,智能馬桶目前的品牌格局是專業衛浴企業引領下的集體狂歡。比較強勢的闖入者主要是綜合家電企業和綜合家居建材企業,他們期望憑借品牌拉動力成功闖入,日本的松下和中國的海爾即是家電企業闖入的典型案例,聯塑收購益達則是家居建材企業闖入的典型案例。而廣有傳聞卻沒能及時闖入的美的、格蘭仕、格力等大企業,亦是智能馬桶品牌格局的隨時闖入者。
此外,還有諸如小米這樣的互聯網企業,也期望通過更新穎的互聯網技術搭載闖入智能馬桶格局。當然,智能馬桶品牌格局的闖入者更多的還是一些小規模企業,他們往往以單一的智能馬桶產品以及別出心裁的概念包裝亮相,這樣的小規模企業也各有闖入的優勢可資發揮,他們在市場利好的吸引下聞風而動,大有雨后春筍之勢。
這些智能馬桶品牌格局的闖入者,手段各異。有的以尋求衛浴企業合作的方式闖入,有的直接收購二三線衛浴企業,有的因為實力與資源不足就干脆貼牌生產。因此,觀察時下的智能馬桶品牌格局,還可以從OEN貼牌和擁有自主研發生產體系的角度來劃分。而擁有自主研發生產體系的智能馬桶品牌,主要還是集中在專業衛浴領域
產品功能:三個基礎兩大方向
智能馬桶自從在國外誕生以來,無論是早期的簡單設計應用,還是如今眼花繚亂的科技創新,一直都是以加熱、清洗、沖水為三個最基礎的功能。在此基礎上,核心技術支持下的先進功能的日漸增多,以及人性化使用體驗的不斷提升,是眼下智能馬桶產品的兩大創新方向。智能馬桶產品如何定位市場價格,以及消費者如何判斷智能馬桶的質量與實用性,都與這“三個基礎,兩大方向”有關。
智能馬桶在中國剛開始的推廣期,能夠基本上滿足“三個基礎”功能的款式就已經比較受歡迎了,但隨著人們家居生活品質需求的不斷提高,以及由于“馬桶蓋事件”發酵所引發的消費觀念的爆破,人們對智能馬桶的認知度已越來越高,如今要想進一步迎合消費理念,僅做到“三個基礎”已經不夠,尚需做好“兩大方向”,其中人性化使用體驗的提升最關鍵。
上述“三個基礎”功能,體現在具體的智能馬桶產品上是豐富多彩的。僅就2016年市面上的智能馬桶產品功能來看,加熱、清洗與沖水即已包含了很多的技術創新。比如加熱,不僅是水溫加熱還有座圈加熱;就水溫加熱而言,又有傳統的儲熱加熱方式和先進的即熱恒溫加熱方式的區別。再如清洗,有水溫可適時調控與不可適時調控的區別,以及專門針對婦洗研發的特殊功能等;還有沖洗,最關鍵的功能在于解決沖力大的同時又能兼顧節水性能。
而“兩大方向”所指的先進功能的增多,范圍也越來越廣泛,比如活性炭除臭、夜燈設計、音樂搭載甚至按摩功能等;消費者最關心的人性化使用體驗的提升,則主要體現在考慮老人和小孩方便使用、適應人口增多的家庭使用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