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要求各部門綜合運用金融、土地、財稅、投資、立法等手段,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國情、適應市場規律的基礎性制度和長效機制。
中央如此嚴厲的表態,實屬罕見。有房地產業分析人士認為,表態背后,各項調控措施用“財稅”、“立法”,推進房產稅等方式確保效果達成,可謂一環扣一環,意味著不能再用老眼光來看待中國未來房地產的發展和走勢。
他們同時注意到,就在會議召開前,上海市土地交易市場緊急發布一則土地資金來源審核情況公告稱,“由于三幅地塊拿地資金尚未審核完畢,因此在本月中止出讓”。這預示著,四季度通過增加有效土地供應,改變土地出讓方式、加強土地市場監管等防止“地王”再現的措施將會越來越嚴格。通過一級市場的熱流助長二級市場的投資投機行為,已經行不通。
與此同時,在日益嚴厲的調控政策底下,房價也慢慢開始由看漲轉變成看跌,很多持幣觀望市民變得患得患失。他們一方面擔心現在下手以后房價會降,另一方面又擔憂現在不買以后會漲,很多人都處于“買與不買”的糾結中。
對此,分析人士指出,新政只是對投資炒房客亮起紅燈,而剛需和剛改還是可以入市,而且越早買越好。因為房價的漲跌,其實與剛需族關系不大,但隨著通貨膨脹,日后買要花的絕對成本,肯定會上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