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第四屆全國建筑衛生陶瓷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成立大會暨第一次全體會議在杭州召開。全國建筑衛生陶瓷標委會成立于2000年,這次會議實際上是標委會的又一次換屆會議,自2000年全國建筑衛生陶瓷標委會成立,已經18年了,成立之初我就開始出任標委會副主任委員,這次換屆,有幸仍然任職標委會副主任委員。回想自己在建筑衛生陶瓷標委會任職18年,參加標委會的各種會議30次左右,主持審議了各種建筑衛生陶瓷標準達四五十個,幾乎見證了我國建筑衛生陶瓷標準與標委會這18年的全部發展歷程。
全國建筑衛生陶瓷標準化委員會,相對日用陶瓷、特種陶瓷等其他陶瓷領域,可以說是陶瓷領域最活躍的標委會。它負責組織了全國建筑陶瓷、衛生陶瓷、衛生潔具及衛浴制品、陶瓷原輔材料等專業領域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的制定、修訂和管理工作。全國建筑衛生陶瓷標準化委員會,編號為SAC/TC249,第四屆全國建筑衛生陶瓷標準化委員會,由99名委員組成,是國家標準委批準成立的專門從事建筑衛生陶瓷領域標準化工作的技術機構,不僅負責國內建筑衛生陶瓷領域相關標準的制定、修訂與管理工作,而且負責對口國際標準化組織陶瓷磚技術委員會(ISO/TC 189)的工作。
近十年來,標委會每年派出代表參加國際陶瓷磚技術委員會(ISO/TC 189)的國際會議,及時與世界各國同行交流陶瓷磚方面的標準化工作,我自己也因此有機會數次參加ISO/TC 189的相關會議,了解了ISO在陶瓷磚方面的工作進展,在一些標準的制定與修訂方面,代表我國陶瓷行業發出了自己聲音。
18年來,全國建筑衛生陶瓷標準化委員會已經制定、修訂了近百個國家標準、行業標準與技術規范等,不僅把18年前的若干個標準全部更新了若干次,而且還制定了很多新標準與規范。從標準化的層面來講,這里有國家標準、行業標準、技術規范、產品標準、測試標準、管理標準、強制性標準、推薦性標準等等,但是在我個人的出發點,似乎標準僅兩類:
一類是自下而上的標準,就是應市場消費、生產制造、規范管理等方面的需求,由具體企業申請獲批制定相關的標準。在我的印象中,這類標準從申請啟動到標準發布,一般至少三年時間。這類標準在制定與審議過程中,主要就是平衡制造方本身(技術要求難度等)與上下游供應方、消費方的利益訴求,很多時候是在關鍵時刻尋找一個大家都可以接受并對產業發展有利的平衡點。
另一類標準是自上而下的標準,基本是應國家相關部委的要求,某種意義上來說,是應某些政策的要求,直接下達相關標準任務,這類標準往往有一些大的條條框框,而且這些條條框框是不可以討論的,近似于行政指令。這些標準完成很多都有時間限制,最快的好像半年內就可以完成編制、審議到發布。
說實在的,18年標委會工作最痛苦的就是審議這類標準,如:2007年審議的強制性國家標準《建筑衛生陶瓷單位產品能源消耗限額》,“領導”認為陶瓷磚的基準必須用重量,而專家委員大多認為應該用萬元產值作基準,或至少應該用陶瓷磚產品的面積平方米作基準,結果因為“不可以討論”一句話,就定了產品重量為基準。結果該標準實行五年后修訂,又迫不得已修改為產品面積為基準。還有一些污染物排放標準、限厚標準都有類似情況。就是這次在6月20日同期舉行的推薦性國家標準《綠色產品評價陶瓷磚(板)》與《綠色產品評價衛生陶瓷》階段審議,也有類似傾向。說實話,最害怕主持審議這類標準,這幾乎就是我標委會18年工作最大的痛點。
盡管如此,標委會18年,這個行業圈子,很值得珍惜,讓我了解了很多行業的信息動態方向,標準相關各方的實際訴求,甚至我國建筑衛生陶瓷的發展演變。標委會,18年,瑕不掩瑜,有意義,有實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