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圈地賣房”觀念 特色小鎮成房企突圍路徑

      / by 中國房地產報 瀏覽次數:

        特色小鎮的建設,需要不斷地統一與平衡。

        7月24日,博鰲·21世紀房地產論壇剛剛落下帷幕,作為泛地產的突圍路徑,特色小鎮再引熱議。

        去年7月1日,住建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聯合下發《關于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的通知》,要求到2020年培育1000個左右具有休閑旅游、商貿物流、現代制造、教育科技、傳統文化、美麗宜居等特色小鎮。一年時間過去了,各地開展的特色小鎮建設熱潮不減。

        潮漲時總是隱藏海灘的真實面目。隨著特色小鎮規劃與建設的推進,相關政策不停劃線,比如去地產化、去旅游化,同時防患于未然,提出要保護傳統文化、發展傳統產業,防止大拆大建。事實上,不斷劃線的背后是特色小鎮建設中的多方博弈,房企與去地產化的博弈,資本進出與小鎮運營的博弈,以及人流與城鎮化配套的博弈。

        政策邏輯:地產的交融與對立

        經歷30多年的發展后,房地產行業聚集了大量資源和資本,通過住房抵押按揭、銀行融資貸款,形成了較為固定的商業模式和金融模式,相比傳統的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這種優勢為其進入特色小鎮風口亮出優先通行證,房企成為嘗試特色小鎮的案例屢見不鮮。一方面,近年來萬科、碧桂園、綠地、綠城等房企紛紛試水;另一方面,像華夏幸福一樣有著產業運營基因的房企,也嘗試通過特色小鎮來承接、升級原有的產業模式。

        全聯房地產商會創會會長聶梅生表示:“由于最近房地產生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仿佛房地產的路越走越窄。事實上,房地產搞了30年,聚集了豐富的經驗、資本、資源,現在的發展空間更大了,路更寬了,特色小鎮是其中‘空間更大’的一條路。”

        不過,由于特色小鎮的建設無法避開傳統的拿地和開發,房企的進入多被解讀為了“變相圈地”,因此相關部門“去地產化”的聲音也多了起來。這一身影背后其實潛藏著當前房企拿地的困局。一二線城市土地稀缺且價格高,三四線城市面臨去庫存任務,房企一進去就站在了去庫存的起跑線上。進退兩難中,特色小鎮成為房企突圍的路徑之一。

        綠地集團三亞城市公司總經理巴黎稱:“前段時間,我們參加了海南省招商會,現在各地政府對房地產開發非常敏感,現在很明確,在海南,除了海口和三亞以外,如果是純房地產開發企業,就不要來了。”

        如果特色小鎮在傳統開發的邏輯中變成沒有靈魂的空城,無異于房地產市場又多了一批“庫存”。要如何破解,答案是“人”。

        商業邏輯:住宅不可或缺

        作為城鎮化發展的產物,特色小鎮具有疏導大城市人流的功能。而對于投資運營者來說,人流也是后期盈利與否的關鍵問題。即便目前鋪天蓋地都是“產業是特色小鎮靈魂”的說法,但只有產業沒有人的小鎮,跟空城并無差別。

        山水文園執行董事兼CEO張曉梅表示:“我們發現每一個小鎮都有公共的場所,公共的社交性的場所必不可缺;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文化跟社會居民密不可分;每一個小鎮都需要構建美食體系;有人結婚就必須有婚慶的活動;最后才是自然景觀和建筑的外立面。如果只做單純的一部分,如果人沒有了生活的根本,產業就是空城,如果只是做歷史和人文的故居,人在那里的時間只有一到兩個小時。只有把這與人相關的5大特性結合,再形成特色,小鎮才富有了生命力。”

        如果人是特色小鎮最核心的因素,那么住宅是不可缺少的。對此,藍城集團總裁許峰表示:“我們了解過國外許多城市的特色小鎮,你去解構它的組成會發現,其中最大的組成部分是居住,比例小的占60%以上,多的可能占到70%,甚至接近80%。一個沒有人居住的或者是說不能讓人住下來的小鎮,是沒有活力的小鎮,是一個不可持續的小鎮。大家都知道中國有一句古話叫作‘安居樂業’,安居方能樂業。”

        事實上,能夠鎖住人流的特色小鎮才是城市化發展的最終目標,而住宅的比例一定程度上與小鎮長期居住人口的數量成正比。相反,沒有住宅支撐的特色小鎮,即便資源豐厚,吸引的也只能是流動的人,這難免讓特色小鎮本身被打上“旅游”的標簽。而面對當下文旅小鎮盛行,第二批國家特色小鎮申報工作也要求,旅游文化主導的特色小鎮推薦數量不得超過三分之一。

        跳出“圈地賣房”的傳統觀念,特色小鎮產生盈利的方式變成產業運營,這也要求開發商向運營商的角色轉變。而在漫長的建設周期中,資本的進入十分重要。

        資本邏輯:跳出地和銀行

        在過去,與房企關聯最大的就是地和銀行,但對于特色小鎮來說,沒有抵押模式的支撐,融資、產業和人流的導入都是挑戰。

        黃金灣投資集團董事長申威倡議:“我們希望政府能夠建立統一的配套體系,不要把很多資源,比如醫療資源、教育資源、養老資源、人才培養都放在大中型城市。我們應該有全國統一的配套機制,這樣的話,未來我們做特色小鎮就會輕松很多,因為有配套就有人來。”

        無論是導入產業還是配建住宅產品,以及實現其他資源配套,都需要有資本支撐。這也是聶梅生所強調的,“關于做特色小鎮,無論原來是金融機構還是開發商,都必須先定位,可以在城鎮化概念下做,也可以在新興產業和產業創新上做,這是兩個不同的定位。定位以后的第一件事是摸索商業模式,其中最重要的是金融模式。這個問題解決后,再說建設。”

        事實上,目前房企在資本運作方面主要依靠自有資金、抱團合作以及基金三種模式。許峰介紹:“藍城在資金的嘗試,一個是自有資金的投入;一個是找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其中一類是專業的國有企業,他們有資金優勢但缺少開發品牌,或者缺少整體運營能力;一類是金融機構,尤其是和基金的合作。”

        張曉梅強調:“能否將政府的邏輯、資本的邏輯和商業的邏輯形成一個有效的關聯,進而形成商業模式很重要。沒有現金流,只研究產業和模型,卻不知道資本投入和退出的邏輯,是不可持續的。只有將三者有機結合,設計不同的產品模型,比如將政策、IP、商業進行不同組合和疊加,才會導出不同的產品,形成不同的特色。”

      美家網的微信公眾號二維碼
      推薦本文:
      今日熱點
      更多>>
      精彩專題 / Wonderful topic
      更多>>
      中國(佛山)陶瓷工業年會暨陶瓷行業榮耀榜
      第八屆中國(佛山)陶瓷工業發展年會視頻
      廣東陶瓷工業執照大獎
      • 第七屆中國(佛山)陶瓷發展年會暨陶瓷總評榜投票專題

        第七屆中國(佛山)陶瓷發展年會暨陶瓷總評榜投票專題

      • 專題:第六屆中國(佛山)陶瓷發展年會暨陶瓷十強企業授牌儀式

        專題:第六屆中國(佛山)陶瓷發展年會暨陶瓷十強企業授牌儀式

      • 專題:2017第二屆佛山陶瓷十強企業特別專題

        專題:2017第二屆佛山陶瓷十強企業特別專題

      • 專題:中國陶瓷趨勢論壇暨中國陶瓷十強企業總評榜

        專題:中國陶瓷趨勢論壇暨中國陶瓷十強企業總評榜

      行業焦點 / Industry focus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