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很長一段時間起,彩電行業就走入了被稱之為“寒冬”的階段,而令人尷尬的是,這個寒冬持續的時間,比人們想象的要長。
來自奧維云網的數據指出,國內彩電市場2019年第三季度銷量為1034萬臺,同比下降3.6%;銷售額為277億元,同比下降10.4%。自2018年Q4以來,連續四個季度持續量價齊跌。

而在此之前,被視為幾個重大促銷節點的五一小長假、618年中大促、國慶大閱兵等,起到的促銷效果都有限,未能帶動彩電行業一舉反攻,整體行業仍然波瀾不驚。
彩電行業的慘淡,是因為國內彩電行業發展的不好嗎?其實從整體上看,國內彩電行業的發展狀況還算不錯,但在發展過程中,也約到了一些問題。
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副秘書長彭健鋒表示,中國已經發展成為一個彩電大國,2018年彩電產量突破1.88億臺,內銷突破4700萬臺。在最近幾年中,彩電內需發展碰到天花板,銷量、銷額增長放緩。
在當前的彩電市場,彩電產品遇到了如下情況:首先,科技產品不斷涌現,有一部分產品在實質上和彩電形成了競爭關系:比如平板電腦、智能手機、智能穿戴、筆記本電腦等等,其中尤其是智能手機,普及率高,操作簡單,便攜性佳,競爭優勢非常突出。在如今的很多現代家庭中,智能手機的地位甚至要比彩電還要高。
其次,傳統意義上的彩電存在周期大概在7-10年,屬于周期較長的一種家電產品,再加上彩電產品本身的壽命又比較長,往往都是買來以后用到完全不能用,才會更換成新彩電,因此購買需求也會變成周期性的需求。盡管目前的彩電行業已經進入轉型階段,也出現了一些表現不錯的彩電創新,但由于需求的周期性并未很好的匹配市場,因此市場的具體表現較為萎靡。
但彭健鋒對此很樂觀,他指出:由于中國市場擁有巨大的潛力,因此有望加快這個周期,在視聽體驗更好的創新彩電的推動下,國內彩電市場很可能突破現有的天花板。目前,業界對彩電內需的預測為8000萬臺左右。
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產業發展與研究部主任董敏表示,隨著國民收入水平的提升,生活方式也在發生著變化,而消費者對于彩電的媒體、交互、智能等方面的需求也都在發生著變化,只要通過合理的引導,彩電市場就能回到正軌。
為此,視像協會組織國內外主流彩電品牌推開展“汰舊換優”工程,并得到工信部等行業主管部門的大力支持。“換優”強調消費升級,給消費者推薦大尺寸、4K/8K超高清、智能網絡、新型顯示技術等中高端產品,除了要求產品具有優異的視聽性能和交互體驗,還需要具備優質的網絡及內容服務,以合理的資源匹配來推動彩電市場的需求。
另一方面,彩電行業也在積極求變。今年第三季度以來,頭部電視企業密集發布的新品重新解讀了家庭生活網絡關系,并且,切身預演了屏聯網。新時代電視的特征是“四化”:超大屏化,超高清化,人工智能深度化,物聯場景化。在下半年推出的一系列彩電新品當中,都能看到具有超大屏化,超高清化,人工智能深度化,物聯場景化等創新元素,更加符合當下彩電創新發展潮流。
可見,盡管四季如冬,但彩電行業人士們還是在為市場復蘇而不斷努力著,彩電產品的創新趨勢也是勢不可擋,變化、變革,將成為改變彩電市場的原動力,讓彩電市場煥然一新。
(文章來源:百姓家電網,侵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