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欣欣向榮的紅木家具行業
由于終究躲不掉的老態與疲態
以及新時代消費市場的胃口驟變
漸漸變得門庭冷清
而紅木家具留存于
一部分家具愛好者心中的那股仙氣兒
也因遭遇了一個「以材料為尊,對文化默然」的
混沌消費時代,幾乎被散了去......
恰巧,這兩個既影響又見證了紅木家具興亡的事兒
不但與文化自信從弱到強,更與時代更替密不可分
前些日子,我們在試圖了解東莞名家具展
「匠作之合——東方家居文化特色展」時
通過策展人李剛華獲知了一些有趣的信息
比如,新舊中式家具所遭遇的那些尷尬
以及中式家具從業者們與時代和解的欲望
最近幾年,因為各種主客觀原因,「傳統中式家具」和「當代中式家具」都經歷過得一些起伏。
在我們看來,這兩種分別代表新舊時代「知識分子」審美,更兼具了古人無限智慧的家具品類,之所以遭遇此刻的瓶頸,更多還是「偏見」所致。
多少年來,紅木家具的價值都不止在木,更在于文化,但隨著越來越多投機者開始鼓吹「紅木材料」的價值,并以此為榮,紅木家具行業內外的「偏見」與「殺氣」便伺機而起。
買家漸漸忽略其文化屬性與美之真諦,眼中閃爍的盡是稀缺木材帶來的真金白銀;賣家也不愿再花時間苦思設計或傳承什么東方文化,幾乎把所有氣力都用在了「投買家所好」上。這樣的狀況維持時間越久,紅木家具的氣散得越快,而關于東方文化的種種條陳也被市場「擱置」在一旁。
在經過一段時間冷遇之后,借著中國人迫切渴望重拾「東方文化自信」,網絡時代傳播方式與速度的瘋狂發展,以及國內部分傳統行業商業模式與秩序的打破重建,中式家具也獲得了一個卷土重來的機會。
或許,找到自信的根源,拋開利益的束縛,重新搭載一條屬于當下的生態鏈,并找到與未來消費群體對話的入口,會成為打破「偏見」的關鍵。
色空 / 沉香博物館
香具 / 沉香博物館
這也是即便仍處在許多人的視野盲區之下,但名家具展今年還是高調推出「匠作之合——東方家居文化展」,首次聚焦當代紅木文化特色,為極力求生的中式家具品牌與設計人,鋪設與主流市場之間溝通的橋梁的原因。
顯然,他們早就已經準備與這個時代「握手言和」,而名家具展則為中式家具的識時達務提供了一次「轉機」。
正如我們所料,制造這次「轉機」的名家具展對東方家居文化與中式家具都有著頗深的感情,作為已在東莞成功舉辦了四十四屆的展會,他們與珠三角的制造產業終究有著別樣的情愫。
而在與名家具展和策展人李剛華的溝通中,我們也對為何策一場以東方家居文化為軸心的展,表現出了好奇。他們直言,作為為家居行業提供無限可能的平臺,展會這幾十年也把中式家具的喜怒哀樂都看在了眼中。
故然也就常常不自覺地開始為一些行業詬病而操心,比如,紅木家具經過這40多年的發展變得「又土又貴」,更慢慢淡出了主流視野怎么辦;那些幾百年的好料,被不尊重紅木與設計的投機分子浪費怎么辦;中式家具又怎樣才能走出屬于自己的新商業模式......
也正是帶著上述的操心,「匠作之合」這樣的主題應運而生。無論是主辦方還是中式家具品牌們,也都覺得,這個被怠慢已久的家具品類到了「蛻變」之時。
所以,「合」被無限延展,通過當代優秀設計、軟裝和包裝推廣方式的有機結合,鏈接來自不同領域的優秀設計師、中國著名工藝大師、紅木大師,以及眾多知名品牌代表,名家具展希望能努力為行業發展探索出一個可借鑒的模式,打造一個多方共贏的平臺和完整的閉環生態鏈。
據我們了解,今年首次亮相的東方家居文化特色展,將從「天時、地氣、材美、工巧」這四大維度展開,以全新視角探索、發現與展示東方家居文化之美。
這四大板塊通過對中國古典家具與紅木文化的系統展示,在古典、經典與當代、現代之中,打造一個集古典家具、中式生活、紅木藝術、非遺傳承、古傳技藝等于一體的全面展示平臺。
如此做的目的是通過挖掘東方家居文化,展示「東方生活美學」在當代語境下所呈現的多樣化面貌,展現當代紅木家居的原創特色,傳承傳統中式家居文化,探索當代東方家居特色的可能性,以及發展新物種、新場景和新商業模式。
不僅如此,本屆東方家居文化展還從傳承經典、當代美學以及國潮文創三大主題出發,匯聚行業資源,并為整個紅木家具領域梳理出一個完整的商業鏈條。既然在年輕人眼中紅木是過時的產物,從業品牌也不知如何用中式文化營造生活場景,那么本次展覽便摘除以往紅木個展只注重簽單售賣而忽略對文化場景的打造,著力在展區中營造屬于東方文化的氛圍。
東方家居文化展效果圖
除此之外,在參展品牌方面主辦方也做出了有心思的設置,經過品牌嚴選,目前三福、魯藝、凱豐里等「仙作」品牌代表、東陽紅木家具品牌明堂、卓木王等中式全屋整裝品牌代表,以及中國沉香博物館等代表,都將如期亮相。除此之外,還有經典家具、文創作品、精美器物器皿等不同類別的產品展示。
對于中式家具領域來說,與其說本次展覽是一個與時代對話的開始,不如說更像是一場「蓄謀已久」的蛻變。
除此之外,在參展品牌方面主辦方也做出了有心思的設置,經過品牌嚴選,目前三福、魯藝、凱豐里等「仙作」品牌代表、東陽紅木家具品牌明堂、卓木王等中式全屋整裝品牌代表,以及中國沉香博物館等代表,都將如期亮相。除此之外,還有經典家具、文創作品、精美器物器皿等不同類別的產品展示。
對于中式家具領域來說,與其說本次展覽是一個與時代對話的開始,不如說更像是一場「蓄謀已久」的蛻變。
誕生于「仙作」紅木大潮的魯藝,以明清古典、新中式、新古典、歐式四大品類與市場為友,在紅木家居一體化浪潮襲來的當代,董事長莊明芳帶領團隊著重開發魯藝精品紅木家裝體系
魯藝客廳系列&臥室系列
卓木王創立近30余年,總裁杜長江堅持探索著「中式精致生活大家居」的全新商業模式,并以設計為驅動提供從中式整裝到紅木家具高端定制于一體的中式精致生活方式解決方案
卓木王風明月玄關&如意廳
1998年張向榮創立明堂紅木,多年來堅持用產品向市場傳遞中式美學及中式生活方式,而面對新消費升級,他們從設計和陳設上也都進行了調整,并從中國傳統禮制中抽離出經典紋樣、色調等元素進行轉譯,詮釋國風新潮流
明堂紅木
誕生于「仙游」的紅木家具品牌凱豐里,在創始人王良達的帶領下,由前身為專業制作媽祖藝術品等傳統雕刻工藝的海神工藝公司,完成了從「傳統型」企業向「工匠型」企業的轉變
凱豐里古典家具
東方文化與家具行業之間的求和,算是個抹不開的消費產物。身處21世紀的新興消費群體,自小靠互聯網感知世界,也因此有一大批人早被西方審美同化,反而對老祖宗留下來的「美」有點摸不著頭腦。刨根問底兒除了欣賞東方美是有門檻的之外,我們更多還是應該反省即便面對自己人,中國針對東方文化系統的輸出是否也略顯乏力。
而有趣的是,也正是這批對東方文化并不真懂的年輕人,不知何時開始「買東方文化的單」了。就在這雖然似懂非懂,卻形成了真實消費經濟的截點上,東方文化與家具行業都沒有過多時間去重度思考,所以他們之間快速求和的產物——當代中式家具出現了。
凱豐里古典家具創始人王良達就告訴我們, 新中式與傳統家具之間就是一種傳承的紐帶,而非針鋒相對。新中式也不是完全拋棄傳統的新家具,而是基于在古典家具框架上的一種創新與改造,它更符合當代家具的需求和審美。
明堂紅木創始人張向榮也表示,面對更新興的市場,明堂無論是從設計還是陳設上都已經作出了調整,并且從中國傳統制中抽離出經典紋樣、色調等元素進行了轉譯。
為了迎合新消費升級的趨勢,三福創始人黃福華推出子品牌「三福·齊家」,在傳統紅木家具樣式上增加現代、時尚等元素配以人體力學、工程學的機理,打造以舒適,輕奢為主的新式家居理念
三福·齊家客廳系列+廚房系列
當然,隨著一種傳統被打破,新舊之間的壁壘分明也必不可少。傳統經典家具與當代中式家具之間,自初便存在著一條難以明喻的「鄙視鏈」,更一度產生了互斥情緒,可存在即合理,任何一個存于市場的東西都是時代的產物,只不過他們之間所堅守的觀念有別而已。
但客觀來看,誰也不能否認,未來與90、00甚至更年輕的消費群體產生交互的重任,更多將壓在當代中式家具身上,傳統經典的受眾注定則以滿足小眾圈層的喜好為主。而雙方之間的求和,甚至互幫互助,從廣義看也不失為「槍口一致對外」的好方法。
聊到嗨點,我們也沒忍住和名家具展說了實話,如果按照助力紅木家具產業轉型與升級,甚至塑造一個完整生態鏈的目的來看,這次的「匠作之合——東方家居文化展」可真是個苦活累活。
我們的擔憂并非沒有道理,如若想解決行業所面臨的商業尷尬,中式家具與渠道之間的求和以及中式家具與新消費時代之間的求和,或許才是重中之重。當時代的鴻溝與全新的商業規則,成為擋在一種實體經濟前方的阻礙時,叛逆往往事與愿違,不論多么不愿你最終也要接受。
所以,名家具展與李剛華都希望這次展會能夠成為一個交流和互聯的平臺,一方面把具有原創能力的優質紅木家居產品推到典型消費者面前;另一方面打通商業鏈條,從不同層面上鏈接消費者、企業和設計師,讓優質的紅木家居產品在當代散發出全新的魅力,為行業發展探索一個更強大的可能性。
文字 / 毋楊
主編 / 王哥 設計總監 / 路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