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我國制造業的重鎮,佛山陶瓷產業歷經數十載風雨洗禮,已成為全國乃至全球陶瓷行業的重要風向標。在新時代背景下,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經濟思想,對于推動佛山陶瓷產業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具有重大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近期經濟日報發表的關于發展民營經濟的理論文章,更為我們提供了深刻的理論啟迪和實踐指引。
習近平經濟思想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實踐的理論結晶,其核心要義在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新發展理念,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這一思想體系深刻回答了新時代如何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為包括陶瓷產業在內的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提供了根本遵循。佛山陶瓷作為民營經濟高度集聚的典型產業,其發展歷程本身就是我國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生動縮影。
縱觀佛山陶瓷產業發展,其成功得益于民營經濟的蓬勃活力。數以千計的陶瓷企業絕大多數為民營企業,這些企業憑借敏銳的市場嗅覺、靈活的決策機制和頑強的拼搏精神,將佛山打造成了“中國陶瓷之都”。然而近年來,隨著國內外經濟環境變化,佛山陶瓷產業也面臨著轉型升級的迫切壓力:環保約束持續收緊、生產要素成本上升、同質化競爭激烈、創新能力不足等問題日益凸顯。這些問題本質上反映了傳統發展模式已難以為繼,必須通過深刻變革尋找新出路。
習近平經濟思想為佛山陶瓷產業突破瓶頸指明了方向。堅持創新驅動發展,要求陶瓷產業加快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和模式創新,從傳統制造向智能制造、綠色制造轉型;堅持協調發展,要求陶瓷產業優化空間布局,形成差異化、特色化發展格局;堅持綠色發展,要求陶瓷產業加快環保改造,開發節能低碳產品,建設綠色工廠;堅持開放發展,要求陶瓷企業深度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拓展國際合作新空間;堅持共享發展,要求陶瓷產業與區域發展深度融合,帶動上下游產業共同繁榮。
經濟日報文章深刻闡述了發展民營經濟的理論內涵和實踐導向,強調要“優化營商環境,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激發民營經濟創新活力”。這對佛山陶瓷產業發展尤具指導意義。政府部門應當進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切實降低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完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激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構建親清政商關系,暢通政企溝通渠道,及時回應企業關切;加強要素保障,解決民營陶瓷企業在人才、資金、用地等方面的實際困難。
面向未來,佛山陶瓷產業應當以習近平經濟思想為指引,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一方面,大力推動數字化智能化轉型,通過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賦能傳統生產模式,提升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另一方面,堅定走綠色低碳發展道路,開發新型環保材料,推廣清潔生產技術,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統一。同時,要加強品牌建設,培育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陶瓷品牌,從“佛山制造”向“佛山智造”“佛山創造”轉變。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經濟思想,要求我們將理論學習的成果轉化為推動產業發展的實際成效。佛山陶瓷產業正處于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唯有堅持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充分調動民營經濟創新活力,才能在新征程上續寫輝煌,為我國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貢獻佛山力量。
(禪城陶瓷協會黨支部 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