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建筑衛生陶瓷協會常務副會長繆斌表示,2014年前11個月,全國陶瓷磚產量已突破100億平米。而另據“陶業長征”的最新調研成果顯示,我國陶瓷磚年產能將近140億平方米。
初見此信息披露,直覺反映是,我國陶瓷磚產能擴張的腳步仍在繼續,化解過剩產能的難度不斷加大,陶瓷磚產業轉型升級的壓力更增一籌。
但間接結果卻是,隨著產量驟增,市場競爭會更加激烈,價格競爭向價值競爭轉型還有相當遙遠的距離。連續位居世界第一逾二十年,仍無其右者,說明中國建陶產業的“生產能力”相當可觀,加之產能優勢尚未完全釋放,生產量的“世界首富”當之無愧,但對環保、成本、轉型等系列壓力還能撐多久,產量的列車還能再裝多少、走多遠?對國際市場的依存度繼續加大,“走出去”已相當迫切,希望可期,但路在何方?同樣是前11個月,陶瓷磚出口量和出口金額是雙雙微幅下跌。
同屬建材業的水泥、玻璃因產能、環保、市場、價格等原因,成為被調控重點對象,限產、壓產甚至錯鋒生產,陶瓷業是否會成為后繼者?下一步的產能擴張之路是否還能繼續?對于產量首超百億這個特殊里程碑,我們下一步該走怎樣的發展之路?
淘汰洗牌,增大產業集中度,騰挪出市場空間。陶瓷業推進兼并重組已確定了基本目標,淘汰賽預測有三分之一的小企業將被出局。市場無形手+政府有形手的“兩只手”共同作用,或將促成這一目標實現。但切不可忽視陶瓷業頑強的生命力和繁殖力。
面對國內的產能過剩,也要積極加大調控力度,通過新建標準、排污標準、產品標準、環保標準、責任標準及相關政策的共同施為、有效組合拳運用,或是助推陶瓷產業的兼并重組、淘汰出局,或是有效控制產能過快增長,實現向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的轉型升級。
借國家“一路一帶”及支持“走出去”的各項政策,融入國際化大市場中。雖然之前陶瓷業在“走出去”過程中遭遇到一系列挫折和失敗,但陶瓷業要在新常態下樹立國際化的新思維,通過各種途徑和渠道,在海外投資建廠,并購國外品牌、工廠,合資合作共同拓展國際市場。面對現有的國際經濟產業格局,國內產業的海外轉移之路肯定不會是一帆風順的,但這也不會成為阻礙陶瓷業“走出去”的絕對。利用國家政策、各種利好,以及國際經濟產業格局重新定位的國內外重要戰略機遇期的交織與共融,瞄準國際化的目標,尋找機會,搭建平臺,組團也好,單干也罷,推進我國陶瓷業的國際化進程。
對產量首超百億新紀錄的誕生,我們需辯證地看待。從近二十多年陶瓷磚產量看,一條持續攀升的線條清晰地反映出我國陶瓷磚產量的逐年遞增趨勢,何時達到頂峰、出現拐點,或將在最近三五年。但存在即是合理,在減少政府有形手干預、加大市場無形手調節的新常態下,一切交由擁有最終話語權的市場裁定,或許能治愈久病成疾的難題。
結果是美好的,過程是曲折的、殘酷的,對于化解陶瓷磚的產能過剩,也應該是這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