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揪心的2016年已經過去,這一年對于任何一位陶瓷人來說都是不尋常的一年,尤其是奮斗在出口戰線的陶瓷人感觸更深:不論是此起彼伏的對華瓷磚反傾銷呼聲,抑或是中國瓷磚在各國的“圍剿”下正逐漸失去價格競爭優勢這一不可逆趨勢,無可否認的是,瓷磚出口對于中國的陶瓷企業來說變得更加有挑戰性。
出口額55.31億美元,同比下降33.57%,單價從0.45美元/千克下降到0.32元/千克,下降了28.89%……海關出示的2016年1~12月我國陶瓷磚出口數據是十分沉重的,它清楚地展示了中國瓷磚出口確實已經滑向了危險的邊緣。
如果說出口數據是在告訴我們中國瓷磚走出國門正變得愈發艱辛,那么進口瓷磚的增長則在警醒我們,在進口瓷磚的沖擊下,我們也正在失去國內的市場!
中國瓷磚市場進出口形勢具體發生了哪些變化?佛山檢驗檢疫局國家建筑衛生陶瓷檢測重點實驗室高級工程師劉亞民的這篇分析,提供了最權威的數據,以及面對危機最有效的應對方法。
根據海關相關統計數據分析,2016年1-12月,我國出口陶瓷磚55.31億美元,同比下降33.57%,單價從0.45美元/千克下降到0.32美元/千克。其中無釉磚(HS編碼:6907)出口17.68億美元,同比下降52.15%,有釉磚(HS編碼:6908)出口37.63億美元,同比下降18.73%。
根據統計數據,2016年1-12月,我國無釉磚出口排在前5位的國家和地區是印度尼西亞、沙特阿拉伯、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2016年度無釉磚出口前20位國家及地區統計分析見表1)。
2016年1-12月,我國各省無釉磚出口排在前5位是廣東、廣西、江西、浙江、山東(2016年度無釉磚出口前20位省份和地區統計分析見表2)。
根據統計數據,2016年1-12月,我國有釉磚出口排在前5位是國家是美國、菲律賓、越南、韓國、阿聯酋(前20位出口國家及地區出口數據見表3)。
2016年1-12月,我國各省有釉磚出口排在前5位是廣東、江西、福建、山東、廣西(2016年度有釉磚出口前20位省份和地區統計分析見表4)。
作為全球最大的陶瓷磚生產國,我國陶瓷磚產能約占全球總產量的48%,約占全球出口總量的41%,近15年來中國的陶瓷磚產業推動著全球瓷磚的發展。但2016年1-12月出口兩位數的下降以及量價齊跌的現象,不僅是我國的陶瓷磚生產企業要引起重視,同時相關政府機構、行業組織更應高度關注。
問題出在哪里?
一是轉型壓力巨大,陶瓷行業處于低迷態勢。2016年,在房地產行業結構性調整下行背景下,陶瓷產業異常不景氣,對外,市場萎縮、銷售下滑、競爭慘烈;對內,環保高壓、創新不足、資金斷裂。陶瓷企業正處在新一輪發展周期最艱難的時刻,多家大型企業宣布退市,更多企業則因爆倉和環保壓力而開工不足,廣東、江西、湖北、四川等產區頻頻爆出陶企被清算、被討債、被圍堵,陶瓷行業生存狀況令人堪憂。
二是產能過剩,陶企謀變轉型迫在眉睫。據了解,陶瓷產能過剩高達40%,由于很多中小型陶企盲目生產導致庫存高企,未來五年,陶瓷行業削減產能將達到三分之一以上。作為我國最大的陶瓷生產基地,廣東成為陶企倒閉的重災區,近兩年僅佛山就有20家知名陶企倒閉。未來或有更多的陶企倒閉,行業將迎來大洗牌,重壓之下的陶企不得不在產品升級和轉型上加快步伐,適應新的環境。
三是受反傾銷措施和技術貿易壁壘的雙重制約,出口受阻。近些年,歐盟、韓國、菲律賓等12個國家及地區通過征收反傾銷稅抬高中國瓷磚成本、削弱中國瓷磚競爭力,保護本國企業。2016年5月、7月和8月,墨西哥、巴西和阿根廷先后對中國瓷磚發起反傾銷調查,擬征收從35%到264.1%比例不等的關稅。僅2015年我國陶瓷主產區廣東佛山就遭遇反傾銷調查7起,涉案金額2.99億美元,涉案企業497家(次)。近年來,馬來西亞、厄瓜多爾、菲律賓、泰國、印度尼西亞、沙特等多國也針對陶瓷產品不斷制定新的技術性貿易措施,對我國的陶瓷出口產業造成不利影響。
四是全球陶瓷磚生產布局發生重大變化。近年來,除意大利、西班牙陶瓷磚生產強國以外,巴西、印度、越南、印度尼西亞、土耳其、伊朗、墨西哥等國陶瓷磚產業發展迅速,除中國外,排在世界前十位的生產國陶瓷磚年產量占了總量的34.50%,印度、越南、印度尼西亞等相對生產成本較低的國家,價格比中國的陶瓷磚更具競爭優勢;同時在歐洲經濟危機壓力下,意大利、西班牙等歐洲高端陶瓷磚品牌開始降價出口,中國的陶瓷磚出口市場受到兩面夾擊,空間越來越小。
五是國際需求發生變化。長期以來,我國無釉磚類別中的拋光磚以高性價比的優勢在世界陶瓷磚出口方面占據著重要地位。但是隨著人們對建筑裝飾的安全要求、裝飾效果等要求越來越高,拋光磚不防滑、花色相對單一、耐污染性差等缺點就凸顯出來,而防滑、表面紋理多樣化,裝飾效果豐富的釉面磚越來越受市場歡迎,釉面磚已成為國際市場上的主流。
六是惡性競爭加劇,產品同質化嚴重,品牌價值低。我國陶瓷出口企業行業自律性較差,行業競爭無序,競相以壓低價格、降低成本的方式爭奪客戶市場,有的貿易公司急于打開國際市場,為了拿到訂單,甚至以低于成本的價格出口,通過出口退稅來彌補成本,導致整個陶瓷出口行業惡性競爭非常嚴重,出口利潤不斷下降。同時,我國陶瓷行業同質化現象泛濫,對于熱銷產品一擁而上,缺乏企業自身創新能力,在研發方面的投入也和發達國家的企業相差甚遠。
建議:
一是降低產能,去量保價,加大投資。提升在設計、色彩、功能、品牌等方面的追求,滿足市場新需求,在產能過剩和市場競爭加劇的雙重壓迫下找到商機;
二是深化出口陶瓷質量安全示范區建設,完善技術貿易措施應對服務體系,逐步提升產品質量,建立全球化的品牌,制定陶瓷國際標準,為行業跨越國外貿易技術壁壘和貿易便利化提供優質公共服務;
三是引導企業加大新產品研發力度,改變目前陶瓷磚行業產品同質化的問題,增強自身競爭力;
四是發揮商務、檢驗檢疫等多部門的職能作用,加大對國外貿易救濟保護措施的研究應對與交涉力度,全力維護行業的合法權益;
五是引導和規范行業自律,促進中小企業抱團發展和有序競爭,支持行業加大高端產品的研發設計投入與轉化應用,保護好知識產權,為加快轉型升級和占領價值鏈高端創造良好環境。
2016年度,我國進口陶瓷磚8872萬美元,同比增長1.53%。其中進口有釉磚7596萬美元,占總額的85.62%,同比增長4.26%;進口無釉磚1276萬美元,占總額的14.38%,同比下降12.17%(表5和表6分別列出了我國2016年度進口陶瓷磚的前10位國家或地區)。
意大利是主要進口國
根據統計分析,2016年度從意大利進口的有釉磚4995萬美元,占總額的65.76%;進口的無釉磚665萬美元,占總額52.13%。意大利是主要進口國,其次是西班牙。
進口單價是出口單價的近3倍
根據統計數據分析,2016年度我國進口磚平均單價是0.93美元/千克,是我國2016年度平均出口單價的2.9倍多。我國陶瓷磚產品的轉型升級和在國際上的品牌形象亟待加強。
將會有越來越多的國外陶瓷品牌進入中國
自2015年9月的意大利博洛尼亞展后,進口陶瓷磚除了以前的主要中國總代理商外,現在一些有實力的國內經銷商也開始和國外陶瓷生產企業談代理合作,以前進口磚品牌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珠海等地,2016年來佛山逐漸成為進口磚品牌主要集中地。
中國對進口陶瓷磚檢驗監管要求趨嚴
根據中國相關法律法規,自2005年8月1日起,凡列入國家質檢總局和國家認監委聯合公告《實施強制性產品認證的裝飾裝修產品目錄》以下簡稱《目錄》內的裝飾裝修產品,如未獲得中國強制性產品認證(China Compulsory Certification,簡稱:CCC)證書和未加施強制性產品認證標志,一律不得出廠、銷售、進口或在其他經營活動中使用。
而《目錄》中所列的瓷質磚是指產品的吸水率≤0.5%的陶瓷磚,因此吸水率>0.5%的陶瓷磚進口時是不需辦理強制性產品認證的。
檢驗檢疫對進口陶瓷磚的監督管理
CCC是我國實施的一種產品合格評定制度,對于進口的陶瓷磚產品,當地檢驗檢疫局需要對進行入境驗證和后續監管。對于符合免辦CCC條件的產品,可以向當地檢驗檢疫局申請辦理。
目前進口陶瓷磚CCC產品存在問題主要是產品的名稱、規格型號及標識等內容與取得的CCC證書不一致;對于符合免辦CCC條件的產品,國內代理和使用單位申請《免證明》時未按實際進口合同申報,導致進口產品的名稱、規格型號、數量與《免辦CCC證明》內容不一致等。
檢驗檢疫機構提醒國內進口商要進一步加深對我國強制性產品認證制度的認識,主動審核所需進口產品是否被列入CCC目錄并向國外制造商表明CCC認證的要求,提醒其加施CCC標志,確保產品名稱、規格型號與CCC認證證書內容一致。
